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其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世人大多追求富贵,只为满足自身的欲望。
人生的兴衰并不由自己掌控,得失常常相互追逐。
请问你年轻的时候,辛苦学习是为了求取功名。
在尘世中背着书箱游历,雪夜中抱着书卷栖息。
破旧的被子盖不住全身,藜茄之食勉强填饱肚子。
三十岁开始仕途,五十岁才穿上朝廷的官服。
奴仆已有温暖的棉衣,肥马也开始吃上粟米。
却不敢谈论游乐之事,仍然受制于名声的束缚。
耳朵聋了,厅堂上仍奏响丝竹之音。
牙齿掉光了,盘子里堆满了酒肉。
得到的已经过去,外表富饶内心却空虚。
青春和荣华如同躲避寒冷和炎热般互相错过。
高官厚禄离普通人很远,而时光如白驹过隙,快速流逝。
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无可奈何,只能听听短歌聊以慰藉。

注释

世人:指普罗大众。
嗜欲:欲望。
盛衰:兴盛与衰败。
得失:得到与失去。
干禄:求取功名。
负笈:背着书箱。
藜茄:一种植物,这里指粗陋的食物。
登宦途:开始做官。
被朝服:穿上朝廷官员的服饰。
挟纩:怀抱棉絮,表示保暖。
耳目聋暗:听力和视力衰退。
调丝竹:演奏音乐。
盘中堆酒肉:生活富裕。
外馀中不足:外表看似富足,内心实则匮乏。
青云:比喻高官显位。
白日终天速:形容时间过得快。
无奈何:无法改变的事实。
短歌:简短的诗歌,这里指抒发情感的方式。

鉴赏

这是一首深刻反思人生与社会现实的诗篇,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和情感的流转,展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情怀。

首先,诗人指出了世人追求富贵的普遍心态,但这种追求往往是基于个体的私欲和物质享受。接着,通过“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这两句,揭示了人的命运和成败得失都不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这是一种无奈与宿命的感慨。

随后,诗人提问年轻时期为何要苦学,并通过“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等句子,描绘了读书人艰辛备考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当时科举制度下士子们的共同遭遇,也反映出诗人对知识与学问的重视。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两句,则是对个人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进行概括,表达了一种对于时间流逝和社会地位的关注。而接下来的“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则是一种生活状态上的写实,反映了诗人对细节生活的观察。

在后面的部分,“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等句子,则是对年老体弱后的感慨和物质享受的无常进行了描绘。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过程中的衰老现实的写照,也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深刻感悟。

最后,诗人通过“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等句子,表达了一种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哀愁。而全诗结束于“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这不仅是对人生苦短的一种感叹,也是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无奈时所保持的一份超然与豁达。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

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

平生烟霞侣,此地重裴回。

今日勤王意,一半为山来。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神照禅师同宿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满枝。

龙门水西寺,夜与远公期。

晏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

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秋夕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秋山

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

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

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

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

形式: 古风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