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七日五首(其一)

寒更催欲尽,曙色转鸡吭。

鸣雁背晓斗,清笳吟宿霜。

空山岁华晚,故园归梦长。

晨起临清镜,悲嗟发已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寒冷的夜晚更声催促着接近尾声,曙光开始透过鸡鸣声显现。
清晨的大雁背对着拂晓争斗,清冷的胡笳在寒霜中响起。
寂静的山中,岁月已晚,思乡的梦境漫长。
早晨起来照着清澈的镜子,感叹头发已经斑白。

注释

寒更:寒冷的夜晚。
催:催促。
欲尽:即将结束。
曙色:黎明的光线。
转:转变。
鸡吭:鸡鸣声。
鸣雁:清晨的雁群。
背晓:背对着黎明。
斗:争斗。
清笳:清脆的胡笳。
吟宿霜:在寒霜中吹奏。
空山:寂静的山。
岁华:岁月。
晚:已晚。
故园:故乡。
归梦:归乡的梦。
晨起:早晨起身。
临:面对。
清镜:清澈的镜子。
悲嗟:悲伤叹息。
发已苍:头发已白。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象和个人感慨的诗句。开篇“寒更催欲尽,曙色转鸡吭”两句,生动地勾勒出初冬凌晨的寒冷与日光渐渐出现的情景,其中“更”指夜晚分为五更,“鸡吭”则是黎明时分。诗人通过对时间流逝和自然界变化的描述,展现了秋末将尽的氛围。

接下来的“鸣雁背晓斗,清笳吟宿霜”两句,则是对早晨场景的进一步描写。雁(大雁)在黎明时分背对星辰(晓斗),发出鸣叫声,而“清笳吟宿霜”则形象地表达了空气中的寒冷和清新,仿佛能听到早晨微弱的音乐声。

诗人随后写道:“空山岁华晚,故园归梦长。”这里,“空山”指的是静谧而空旷的山林,而“岁华晚”则是指时光流逝,年华渐老。诗人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希望回到旧日家园的心情。

最后两句:“晨起临清镜,悲嗟发已苍。”在早晨面对明净的镜子,诗人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这让他感到悲伤和感慨,因为这象征着时光的无情流逝和自己年岁的增长。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精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中秋末景象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个人生命流逝的感慨。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十二月二十六日旦闻东堂啄木声忽记作福昌尉时在山间环舍多老木腊后春初此鸟尤多声态不一今琵琶筝中所效既不类又百不得一二云

睡馀闻啄木,忽忆福昌春。

官舍题诗壁,如今经几人。

犹能老耽酒,依旧拙谋身。

尚想兰宫路,东风清洛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十二月十七日移病家居成五长句(其四)

从今羞复走功名,卤莽因循已半生。

心遣我愚应有谓,眼看人智亦何成。

梦为蝴蝶因观化,目送飞鸿漫寄情。

堪笑妻儿怀土甚,谪期未满已谋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十二月十七日移病家居成五长句(其五)

纸窗低下火炉边,有底宜人意若便。

移疾何妨闲五日,放慵犹欲醉终年。

平生亲友怀天末,谈笑妻儿在目前。

谁似匡庐白居士,暮年华发洛阳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十二月十七日移病家居成五长句(其三)

凭高游目快遐瞻,落日孤云与水兼。

万顷泽空供雪意,一枝梅笑破冬严。

擎苍未减飞扬兴,引满何辞斗石添。

杨柳催春兼警客,荒沟照影弄纤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