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野望》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描绘荒野之中的景象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
首句“由来卑湿地”,开篇即点明了环境的低洼潮湿,暗示了诗人所处之地的偏远与不被重视,同时也预示着接下来将要展现的情感基调——哀愁与落寞。接着,“怅望一凄迷”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环境时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远方的向往与期待,又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惆怅又迷离的状态。
“远服通三郡,蛮烟接五溪”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之地的地理特征。这里不仅远离繁华,且四周环境险恶,仿佛与外界隔绝。通过“通三郡”与“接五溪”的描述,既强调了地理位置的偏远,也暗示了与外界联系的艰难。这样的环境设定,无疑加重了诗人的孤独感与思乡之情。
“思亲无雁过,为客又莺啼”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身处异乡,无法寄信给亲人,只能在心中默默思念。而“为客又莺啼”则以自然界的鸟鸣声,反衬出人世间的孤独与寂寞。莺啼本是春日里的一抹生机,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增添哀愁的元素,进一步凸显了其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最后,“贫病孤舟好,天南息鼓鼙”两句,总结了诗人的现状与心境。在贫穷与疾病中漂泊,虽身处天涯海角,但内心却渴望安宁与平静。这里的“息鼓鼙”象征着战争的结束,也暗含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描绘荒野景色的同时,深刻揭示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对自由与安宁的深切渴望。
综上所述,《野望》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由与安宁的向往,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