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旧杂诗(其一)

风亭月榭记绸缪,梦里听歌醉里愁。

牵袂几曾终絮语,掩关从此入离忧。

明灯锦幄珊珊骨,细马春山剪剪眸。

最忆濒行尚回首,此心如水只东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感旧杂诗(其一)》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往昔情感的深切怀念与感慨。

首联“风亭月榭记绸缪,梦里听歌醉里愁”以风亭月榭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浪漫而略带忧伤的氛围。风亭月榭本是赏心悦目的地方,但在诗人的记忆中却充满了缠绵悱恻的情感,梦境中的歌声与醉酒后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颔联“牵袂几曾终絮语,掩关从此入离忧”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表达。牵手相依的时刻虽美好,但最终未能言尽心中的话语,当门扉关闭,诗人便踏入了离别的忧愁之中。这里通过“几曾终絮语”的反问,强调了情感的未竟之憾,以及离别带来的深重忧伤。

颈联“明灯锦幄珊珊骨,细马春山剪剪眸”则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描绘,将情感推向高潮。明灯照耀下的锦帐仿佛蕴含着诗人的骨髓,细马在春山中穿梭,眸子剪剪,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这一联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场景,也暗含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珍惜。

尾联“最忆濒行尚回首,此心如水只东流”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难以忘怀的情感。即使在即将分别之时,仍不忘回首,那份深情如同流水一般,只能向东流去,无法回头。这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是对时间不可逆转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情感的深刻怀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感旧杂诗(其二)

而今潘鬓渐成丝,记否羊车并载时。

挟弹何心惊共命,抚柯底苦破交枝。

如馨风柳伤思曼,别样烟花恼牧之。

莫把鹍弦弹昔昔,经秋憔悴为相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感旧杂诗(其三)

柘舞平康旧擅名,独将青眼到书生。

轻移锦被添晨卧,细酌金卮遣旅情。

此日双鱼寄公子,当时一曲怨东平。

越王祠外花初放,更共何人缓缓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感旧杂诗(其四)

非关惜别为怜才,几度红笺手自裁。

湖海有心随颖士,风情近日逼方回。

多时掩幔留香住,依旧窥人有燕来。

自古同心终不解,罗浮冢树至今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寄丽亭(其一)

书疏经年阔,乡关其远天。

遥知一桥下,时泊五湖船。

湘草已堪折,塞鸿何处边。

飘零吾分定,愁煞路三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