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逢成上人

上都初见赤髭年,并在西州绛帐前。

每与文殊同问疾,不知灵运遽生天。

淮山永忆吟无社,梁苑重来供有缘。

休问外堂诸弟子,饿思周粟赋归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初次在上都见到他,那时他年纪尚轻,红胡子惹人注目,曾在西州的红色帷帐前
常与文殊菩萨一起探病问疾,却未料到诗人谢灵运突然离世
怀念他在淮山吟咏的日子,那些诗社已不再,再次来到梁苑,仿佛缘分使然
无需再问外堂的弟子们,他们只想如周公般归隐田园,不再为饥饿忧虑

注释

上都:当时的首都。
赤髭年:年轻时红胡子的样子。
西州:古代的一个地区。
绛帐:红色的帷帐,古时学府中教授的地方。
文殊:佛教中的智慧菩萨。
问疾:探病问候。
灵运:谢灵运,南朝著名诗人。
遽:突然。
淮山:泛指淮河一带的山。
吟无社:没有诗社可以吟诗。
梁苑:汉代的皇家园林。
有缘:有缘分再次相遇。
诸弟子:众多弟子。
周粟:周公的粟米,比喻高尚的生活。
赋归田:回归田园,过简朴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宋代诗人的作品,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佛学及个人境遇的深刻感悟。开篇“上都初见赤髭年”透露出诗人在一个特殊的地方与一位佛教高僧相遇的情景,“并在西州绛帐前”则指出这次邂逅发生在遥远的西州,帷幕之中。诗人通过“每与文殊同问疾”表达了对这位佛学上的朋友或导师的尊敬和关心,他们共同探讨生命、疾病乃至精神世界的问题。

然而,“不知灵运遽生天”一句却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出世的思考,似乎在说尽管他们之间有深厚的情谊,但最终一切都要归于天命。紧接着“淮山永忆吟无社”则是诗人对某个地方或事件的回忆,这里面的“淮山”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点,而“吟无社”则表明了这种记忆是孤独和无伴的。

“梁苑重来供有缘”一句,通过“梁苑”这个地名,再次强调了诗人对于某种精神寄托或对话的重视,以及这种精神交流带来的宿命感。最后,“休问外堂诸弟子,饿思周粟赋归田”则是对那些在寺庙之外、不再追求物质满足的修行者的劝告,他们可能正处于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与寻找中,诗人提醒他们要回到内心的田野去耕耘。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修持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友情和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1582)

宋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字:子京
  • 籍贯: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
  • 生卒年:998~1061

相关古诗词

再寄

铃下呼儿破锦鳞,新篇遗我故情亲。

铩鸾遂有翻飞日,行苇应无践履人。

谗毒未销须刮骨,上恩难报止沾巾。

夫君何事材为累,短褐征衣拥塞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农阁

菌阁俯江干,西南蜀塞宽。

看云记巫峡,望日省长安。

钿崒峰头碧,霞皴荔子丹。

比来秋物好,谁伴数凭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农歌

农歌非度曲,新乐信蚩蚩。

乃父知田事,吾王采谚辞。

折杨时动笑,鼓腹自成嬉。

日暮牛童笛,连声下远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刘立德同年赴淝州幕

春榜连题千佛经,两藩交辟滞弓旌。

幕中仍是红莲客,门下今为玉笋生。

林逗楚风披醉衽,浪摇淮月渍离缨。

归来上赋趋行在,足继西豪旧弟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