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寿安西寺

好景信移情,直连毛骨清。

为怜多胜槩,尤喜近都城。

竹色交山色,松声乱水声。

岂辞终日爱,解榻傍虚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美好的景色能触动人心,直接洗涤着我的身心。
特别喜欢这里胜过其他地方,尤其因为它靠近都城。
翠竹与山色交织,松涛声与流水声混杂。
我怎能拒绝整天的喜爱,只想在空荡的屋檐旁安歇。

注释

好景:美丽的景色。
信移情:触动情感。
直连:直接连接。
毛骨清:身心清爽。
怜:喜欢。
多胜槩:超过其他地方。
尤喜:特别喜欢。
近都城:靠近首都。
竹色:翠竹的颜色。
交:交织。
山色:山的色彩。
松声:松树的声音。
乱:混杂。
岂辞:怎能拒绝。
终日爱:整天的喜爱。
解榻:铺床休息。
傍虚楹:在空荡的屋檐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宿寿安西寺》,描绘了诗人寄宿在西寺时的感受。首句“好景信移情”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深深感动,仿佛美景能直接触动心灵,带来清新的感受。接下来,“直连毛骨清”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清新的力量,让诗人的身心都得到了净化。

“为怜多胜槩”表达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喜爱,尤其是因为这里景色优美且临近都城,更显得珍贵。“竹色交山色,松声乱水声”两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竹林与山色相融,松涛与流水交织的自然画卷,动静结合,富有诗意。

最后,“岂辞终日爱,解榻傍虚楹”表达了诗人愿意整天沉浸在这份美景中,甚至愿意在寺庙的空闲屋檐下歇息,流露出对这里的深深喜爱和留连忘返之情。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抒怀,寓情于景,展现了邵雍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寄和长安张强二机宜

二公诗美过连城,欲报才非祢正平。

本谓柏舟终不遇,却惊华衮重为荣。

岷峨雨后方知峭,风月霜馀始见清。

前有古人称寡和,阳春白雪岂虚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崇德阁下答诸公不语禅

浩浩长空走日轮,何烦苦苦辨根尘。

鹏程万里非由驾,鹤算三千别有春。

铅锡点金终属假,丹青画马妄求真。

请观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教劝吟

若圣与仁吾岂敢,空言犹足慰虚生。

明开教劝用常道,永使子孙持善名。

此日贻谟情未显,他时受赐事非轻。

庶几此意流天下,天下何由不太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晚凉閒步

得处亦多矣,风前任鬓班。

年过半百外,天与一生閒。

莹净云间月,分明雨后山。

中心无所愧,对此敢开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