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南少府归寿春

人言寿春远,此去先秋到。

孤客小翼舟,诸生高翅帽。

淮风生竹簟,楚雨移茶灶。

若在八公山,题诗一相报。

形式: 古风 押[号]韵

翻译

人们常说寿春路途遥远,我这次出发会比秋天还早到达。
独自一人乘坐小船,学生们都戴着高高的书生帽。
淮河的风吹过竹席,楚地的雨打湿了煮茶的炉灶。
如果我能到达八公山,定会题诗告知你我的消息。

注释

人言:人们的传言或说法。
寿春:地名,古代淮南的一个城市。
远:遥远。
先秋到:比秋天更早到达。
孤客:孤独的旅人。
小翼舟:小船,形容船体轻盈。
诸生:指读书人。
高翅帽:书生常戴的高帽子。
淮风:淮河的风。
竹簟:竹席,夏季用以纳凉的寝具。
楚雨:楚地的雨,泛指南方的雨。
茶灶:煮茶的炉灶。
八公山:位于安徽淮南,有‘八公弈棋’的典故。
题诗:写诗留念或告知。
一相报:互通消息,告知对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情和对远方朋友的深厚思念。首句“人言寿春远,此去先秋到”表达了对远行者所面临旅途长久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时间流逝,季节更迭带来的感慨。

“孤客小翼舟,诸生高翅帽”一句则通过鲜明的对比,刻画出孤独旅行者的形象与众多友人相送的情景。这里的小翼舟和高翅帽都是极富表现力的意象,它们不仅描绘了送别时的情境,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不舍。

“淮风生竹簟,楚雨移茶灶”两句,则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迁来进一步渲染离别之情。淮风轻拂,竹簟摇曳,而楚雨绵绵,似乎也在为即将到来的秋天做着铺垫。这不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最后,“若在八公山,题诗一相报”则表明了诗人希望通过书写诗歌来传递思念之情,并期待与友人的精神交流。这里的“八公山”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标志,也增添了一种超越空间距离的情感联系。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古人离别时的愁绪,更通过对自然景物细腻描摹,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164)

韩翃(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 字:君平
  • 籍贯:南阳(今河南南阳)
  • 生卒年:754

相关古诗词

送客之江宁

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徐州见柳花。

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千闾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

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

形式: 古风

送客还江东

还家不落春风后,数日应沽越人酒。

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

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家醉落晖。

把手闲歌香橘下,空山一望鹧鸪飞。

形式: 古风

送夏侯侍郎

元戎车右早飞声,御史府中新正名。

翰墨已齐钟大理,风流好继谢宣城。

从军晓别龙骧幕,六骑先驱嘶近郭。

前路应留白玉台,行人辄美黄金络。

使君下马爱瀛洲,简贵将求物外游。

听讼不闻乌布帐,迎宾暂著紫绨裘。

公庭日夕罗山翠,功遂心闲无一事。

移书或问岛边人,立仗时呼铃下吏。

事业初传小夏侯,中年剑笏在西州。

浮云飞鸟两相忘,他日依依城上楼。

形式: 古风

送崔秀才赴上元兼省叔父

寒塘敛暮雪,腊鼓迎春早。

匹马五城人,重裘千里道。

淮山轻露湿,江树狂风扫。

楚县久酝醲,扬州百花好。

练湖东望接云阳,女市西游入建康。

行乐远誇红布旆,风流近赌紫香囊。

诗家行辈如君少,极目苦心怀谢朓。

烟开日上板桥南,吴岫青青出林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