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终日焚香礼洞云,更思琪树转劳神。
曾寻下泊常经月,不到中峰又累春。
仙道最高黄玉箓,暑天偏称白纶巾。
清斋若见茅司命,乞取朱儿十二斤。
这是一首充满仙气与哲思的诗,描绘了诗人对高洁仙道的向往以及对佛法修持生活的体验。
“终日焚香礼洞云”,表现了诗人一整天都在烧香礼拜那些高远的云中神灵,这里的“洞云”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紧接着,“更思琪树转劳神”,则透露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渴望像仙人那样拥有永恒的生命力量,即便是琪树(一种传说中的神木)也要转动以维持其精神状态。
“曾寻下泊常经月,不到中峰又累春”表明诗人曾多次寻访那些隐逸之地,却始终未能达到心中的那座仙山。这里的“中峰”象征着修行的高峰,诗人虽然历尽艰辛,但仍未能达到心灵的彼岸。
“仙道最高黄玉箓,暑天偏称白纶巾”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黄玉箓是神仙手中的法宝,而白纶巾则是一种清凉的装束,诗人在炎热的夏日里偏爱这样的简单而清爽之物,显示出对世俗繁华的超脱。
最后两句,“清斋若见茅司命,乞取朱儿十二斤”,则是诗人表达了对于佛法修持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清斋”指的是佛寺中的清净斋堂,而“茅司命”则可能是某位高僧之名。诗人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指引,并请求得到十二斤的朱砂,这里的“朱儿”即朱砂,是用来书写经文或绘制佛像的一种重要物资。
整首诗通过对仙道和佛法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尘世间烦恼的超脱。
不详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别号天随子、、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柿阴成列药花空,却忆桐江下钓筒。
亦以鱼虾供熟鹭,近缘樱笋识邻翁。
闲分酒剂多还少,自记书签白间红。
更爱夜来风月好,转思玄度对支公。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
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春尽之官直到秋,岭云深处凭泷楼。
居人爱近沈珠浦,候吏多来拾翠洲。
賨税尽应输紫贝,蛮童多学佩金钩。
知君不恋南枝久,抛却经冬白罽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