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感十二首次王础尘(其十二)

斯世萧条不忍看,壮心磨尽况衰残。

每从行迈歌离黍,曾受深恩愧伐檀。

嬴氏首功终短祚,汉家王业不偏安。

一□一□归何处,有□遗臣□是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春感十二首次王础尘(其十二)》由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所作,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切感慨与历史的深刻反思。

首句“斯世萧条不忍看”,开篇即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描绘出一个萧条冷落的世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痛心。接着,“壮心磨尽况衰残”一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疲惫,壮志未酬的遗憾与年华老去的哀叹交织在一起,情感深沉而复杂。

“每从行迈歌离黍”引用了《诗经·小雅·大田》中的典故,以“离黍”象征国家的衰败与人民的苦难,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曾受深恩愧伐檀”则借用了《诗经·卫风·伐檀》的典故,表达自己曾经受到过君主的深厚恩惠,如今却因国事而感到羞愧和不安,体现了诗人对君臣关系的深刻思考。

“嬴氏首功终短祚,汉家王业不偏安”两句,对比了秦始皇和汉高祖两位帝王的功业与结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但最终国祚短暂;而汉高祖刘邦虽非出身高贵,却开创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没有偏安一隅。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隐喻,暗示着诗人对当前政权的担忧。

最后,“一□一□归何处,有□遗臣□是难”两句,以模糊的“一□一□”和“有□遗臣”作为结尾,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里的“□”可能是诗人在创作时留下的空缺,也可能是对未知命运的探索与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寓意深远。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饮刘信宜阶六寓邸赋赠

封邻千里挹清操,花满三城共浊醪。

雅度自非时辈及,深谈不觉月轮高。

家承节烈声相应,旧隐山林气尚豪。

出处与君皆有当,未将消息问山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送陈范求奉尊人季长旅榇归闽二首(其一)

旅榇初归岭外云,十年泉下作修文。

不须更近要离冢,高士峰边好卜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送陈范求奉尊人季长旅榇归闽二首(其二)

久奉晨昏遂寄居,乡园今始赋归欤。

临岐赠我难为报,一束遗编是父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次韵答姚叔烟见赠四首(其一)

西湖曾寓两高峰,绕郭湖山几万重。

伍相怒涛浮白马,弘农遗谶记飞龙。

年追往事逾三纪,迹寄枯禅辨五宗。

之子是时应尚少,无因步趾得过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