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春感十二首次王础尘(其十二)》由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所作,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切感慨与历史的深刻反思。
首句“斯世萧条不忍看”,开篇即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描绘出一个萧条冷落的世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痛心。接着,“壮心磨尽况衰残”一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疲惫,壮志未酬的遗憾与年华老去的哀叹交织在一起,情感深沉而复杂。
“每从行迈歌离黍”引用了《诗经·小雅·大田》中的典故,以“离黍”象征国家的衰败与人民的苦难,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曾受深恩愧伐檀”则借用了《诗经·卫风·伐檀》的典故,表达自己曾经受到过君主的深厚恩惠,如今却因国事而感到羞愧和不安,体现了诗人对君臣关系的深刻思考。
“嬴氏首功终短祚,汉家王业不偏安”两句,对比了秦始皇和汉高祖两位帝王的功业与结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但最终国祚短暂;而汉高祖刘邦虽非出身高贵,却开创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没有偏安一隅。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隐喻,暗示着诗人对当前政权的担忧。
最后,“一□一□归何处,有□遗臣□是难”两句,以模糊的“一□一□”和“有□遗臣”作为结尾,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里的“□”可能是诗人在创作时留下的空缺,也可能是对未知命运的探索与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