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四十二)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见,无所不见。

无知之知,是为真知。无见之见,是为真见。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以“般若”为核心,巧妙地探讨了智慧的本质与真知真见的内涵。般若,佛教术语,意指智慧或觉悟。诗人通过“无知”与“无所不知”,“无见”与“无所不见”的对比,揭示了智慧并非知识的简单积累,也不是对外在世界的机械认知,而是一种超越表象、直达本质的理解。

“无知之知,是为真知。”这里的“无知”并非真正的无知,而是指不被成见、偏见所束缚的开放心态,这种状态下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它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识有所不同,它强调的是对真理的直接领悟和内在的觉醒。

“无见之见,是为真见。”“无见”意味着不依赖于感官的直接经验,而是通过内心的洞察力来认识世界。这种“真见”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感知,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和宇宙真理,体现了直觉与理性相结合的深刻见解。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引导读者思考智慧的真正含义,鼓励人们追求超越表面、触及本质的真知和真见。它不仅是一首哲学性的诗歌,也是一次心灵的启迪,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内心深处的觉醒与洞察。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四十三)

兔子怀胎,蚌含明月,乘时正在中秋节。

一颗明珠转玉盘,彻底无瑕光皎洁。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四十四)

红日三竿高枕处,黄粮一钵饱斋时。

分明千圣排肩立,不肯承当过在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四十五)

达磨西来,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形式: 四言诗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其四十六)

莫妄想,好参详,不知终日为谁忙。

若知忙里真消息,一朵莲花生沸汤。

休得也,便好休,百年浮幻水中沤。

自家屋里天真佛,切忌区区向外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