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曲

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

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

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

胡笳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

原头猎火夜相向,马蹄蹴蹋层冰上。

不似京华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

形式: 古风

翻译

人的一生不要做远方的旅人,如果必须远行,也不要前往黄沙荒漠。
在黄沙荒漠的八月,寒风吹过,冻裂肌肤,万物凋零。
晴朗天气中,尘沙弥漫,道路难辨,河水悠悠东流。
听到胡笳声,不禁两行泪流,身处边疆,羁旅之愁更浓。
夜晚,原野上的猎火相互照映,马蹄踏在结冰的地面。
这与京城里的豪放少年不同,他们在落花前轻歌曼舞。

注释

远行:长途跋涉。
黄沙碛:沙漠。
霜风:寒冷的风。
羁魂:漂泊的灵魂。
猎火:狩猎时的篝火。
京华:京都繁华之地。
侠少年:豪放的少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边疆的凄凉生活。开篇即以“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表达了对远离家乡、长时间跋涉于荒漠之中的辛酸与无奈。黄沙碛下,八月已是深秋,霜风凛冽,草木凋零,旅人身处其境,倍感凄凉。

“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写出了旅途中迷失方向与对归乡之渴望。胡笳(一种北方民族的乐器)之声,使旅人双泪长流,心中的羁魂惨惨,生出边塞之愁。

“原头猎火夜相向”描绘了在荒凉之地,为了温暖而围坐火堆的情景。马蹄踏过的冰面显示了环境的严寒。而最后一句“不似京华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则是对比边疆与繁华都市之间鲜明不同的人生场景。诗中流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边塞旅人的孤独、苦楚和对远方家园的深切思念,是一篇充满情感力量的边塞诗。

收录诗词(270)

戴叔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字:幼公(一作次公)
  • 籍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
  • 生卒年:732—789

相关古诗词

同辛兖州巢父卢副端岳相思献酬之作因抒归怀兼呈辛魏二院长杨长宁

暮角发高城,情人坐中起。

临觞不及醉,分散秋风里。

虽有明日期,离心若千里。

前欢反惆怅,后会还如此。

焉得夜淹留,一回终宴喜。

羁游复牵役,皆去重湖水。

早晚泛归舟,吾从数君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同兖州张秀才过王侍御参谋宅赋十韵

十年官不进,敛迹无怨咎。

漂荡海内游,淹留楚乡久。

因参戎幕下,寄宅湘川口。

剪竹开广庭,瞻山敞虚牖。

闲门早春至,陋巷新晴后。

覆地落残梅,和风袅轻柳。

逢迎车马客,邀结风尘友。

意惬时会文,夜长聊饮酒。

秉心转孤直,沈照随可否。

岂学屈大夫,忧惭对渔叟。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后宫曲

初入长门宫,谓言君戏妾。

宁知秋风至,吹尽庭前叶。

形式: 古风 押[叶]韵

早春曲

青楼昨夜东风转,锦帐凝寒觉春浅。

垂杨摇丝莺乱啼,袅袅烟光不堪剪。

博山吹云龙脑香,铜壶滴愁更漏长。

玉颊啼红梦初醒,羞见青鸾镜中影。

侬家少年爱游逸,万里轮蹄去无迹。

朱颜未衰消息稀,肠断天涯草空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