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一二首(其二十三)

先师当年末后句,与人皮下挑出刺。

譬如六月日中冰,销镕处处皆相似。

后来听响各流传,更加一二与三四。

个中孰是无耳人,明见去来不生死。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境展开,通过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探讨了智慧与理解的层次。诗人以“先师当年末后句”开篇,暗指前人的教诲和智慧,强调了深入理解的重要性。接着,“与人皮下挑出刺”这一形象的比喻,暗示了在理解他人或自我反省时,需要深刻洞察,去除内心的障碍。

“譬如六月日中冰,销镕处处皆相似。”这里将理解的过程比作夏日阳光下的冰块融化,无论在何处,其本质都是相同的,意味着理解的普遍性和一致性。同时,这也隐含了变化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后来听响各流传,更加一二与三四。”这句可能是在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传播会有差异,但核心的真理或原则依然存在,就像数学中的加法一样,虽然形式多样,但结果基本一致。

最后,“个中孰是无耳人,明见去来不生死。”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深奥的问题:在理解的海洋中,是否有人能超越常规,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而无需通过言语或经验的中介?“明见去来不生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越生死界限的直接洞察力,即真正的理解或智慧,能够超越物质世界和生命状态的限制,达到一种永恒和超脱的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探讨了理解、智慧与超越的哲学主题,鼓励读者深入思考,追求更深层次的领悟和理解。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一二首(其二十四)

世人尽道路行难,本分真金入火看。

炼去炼来金体净,一槌打作玉栏干。

形式: 偈颂 押[寒]韵

偈颂一一二首(其二十五)

一竿一笠一蓑衣,急水滩头下钓丝。

钩上锦鳞容易得,芦花深处月明归。

形式: 偈颂

偈颂一一二首(其二十六)

打动龙门鼓,唤起铁馂馅。

请君一咬破,山僧岂相赚。

先师曾得力,滋味今不减。

若也不柰何,好个铁馂馅。

形式: 偈颂

偈颂一一二首(其二十七)

亲从家里来,家中何所有。

持此一片石,广大坚且久。

灵山曾献佛,帝释聊举手。

心中出何物,安乐并长寿。

形式: 偈颂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