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都宪竹间书屋

淮之水,去悠悠,君家正住淮水头。

宅边不种凡草木,修竹森森如立玉。

年深春雨长儿孙,遂使长淮比淇澳。

竹间有屋小如舟,积书之多如邺侯。

手开三径谁许到,只有二仲时从游。

我生好竹仍好书,何年归去山中居。

俯看书,仰看竹,家无一钱心亦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高雅的生活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

首先,诗人以“淮之水,去悠悠”开篇,借淮河水的悠长流淌,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宁静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接着,点明了主人公居住在淮水之畔,其住宅周边种植着修长挺拔的竹子,如同站立的美玉一般,既展现了环境的清幽,也暗示了主人的高洁品质。

“年深春雨长儿孙,遂使长淮比淇澳。”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竹子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的景象,同时也将主人公的住宅与淇澳(淇河之滨)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环境之美和主人生活的惬意。

“竹间有屋小如舟,积书之多如邺侯。”这里通过将竹屋比喻成小船,形象地表现了竹屋的轻盈与小巧,同时以邺侯(古代藏书家)的藏书量来夸赞竹屋内书籍之丰富,突出了主人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手开三径谁许到,只有二仲时从游。”这两句表达了主人愿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享这份宁静与美好,但同时也强调了这种交往的稀少与珍贵,体现了主人的高雅与淡泊名利的态度。

最后,“我生好竹仍好书,何年归去山中居。”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竹与书的喜爱,以及渴望隐居山林的愿望,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赠戴大宾

头发毵毵额半过,十四尚少十二多。

乡书已中异等科。

胸中经史谁告诏,下笔波涛翻浩浩。

老儒缩手称难到。

天之所假信已奇,便与古人争先驰。

慎勿蹉跎若我为。

形式: 古风

送刘都宪廷式巡抚宁夏

北来烽火达甘泉,勃勃城高气势全。

且喜大夫重授阃,悬知子弟总雄边。

汉家旧占河南地,魏国犹屯许下田。

但使折冲樽俎上,奇功何必勒燕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赠刘司马时雍

纷纷末路竞先驰,安石东山起独迟。

声望在人真不偶,功名到手可终辞。

虚襟且愿收群策,惫力仍烦治乱丝。

中国于今相司马,边陲得似去年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韩亚卿谒陵

短日寒无辉,阴云黯将雪。

夫君欲何之,燕山路超忽。

至日诏分官,禋祀缀前列。

亦知非远行,始作三日别。

三日岂云多,我心如惨戚。

北风振高冈,仆子肤欲裂。

狐帽紫貂裘,檐肩鸣轧轧。

薄暮始下车,野寺投暂歇。

村肴与市沽,亦足慰疲薾。

归途雪正晴,峰峦互明灭。

琼林玉树枝,乃若为诗设。

山行亦诚劳,高兴滋逸发。

到家解行装,赠我有长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