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鏊所作的《送韩亚卿谒陵》。诗中描绘了冬日送别友人前往陵墓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离别的哀愁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首句“短日寒无辉,阴云黯将雪”描绘了一幅寒冷而阴沉的画面,预示着离别的氛围。接着,“夫君欲何之,燕山路超忽”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目的地的关切与疑问。随后,“至日诏分官,禋祀缀前列”透露出友人此行的重要性和庄严性,暗示其使命重大。
“亦知非远行,始作三日别”表明友人并非去往遥远的地方,但离别之情依然沉重。接下来的几句“三日岂云多,我心如惨戚”,表达了诗人对短暂别离的深深忧虑和哀伤。接着,诗人描绘了友人出行时的艰难情景:“北风振高冈,仆子肤欲裂。狐帽紫貂裘,檐肩鸣轧轧。”北风凛冽,友人身着厚重的衣物,却仍感寒冷,形象地表现了旅途的艰辛。
“薄暮始下车,野寺投暂歇”描述了友人傍晚时分抵达一处寺庙休息的情景。这里,诗人通过“村肴与市沽,亦足慰疲薾”一句,表达了对友人旅途劳顿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暗示了在艰苦旅程后的一丝慰藉。
最后,“归途雪正晴,峰峦互明灭。琼林玉树枝,乃若为诗设”描绘了友人返回时的景象,雪后的晴朗天空与远处山峦的明灭交替,以及仿佛专门为诗人准备的琼枝玉树,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与诗意。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寓意着友人此行虽艰难,但最终会有所收获或感悟。
“山行亦诚劳,高兴滋逸发”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劳苦的感慨,同时对友人精神状态的正面肯定。最后,“到家解行装,赠我有长札”则暗示了友人归来后,不仅带来了旅途的经历,还留下了珍贵的礼物——一封长信,充满了友情与分享的意味。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人离别的哀愁,也有对友人旅途艰辛的理解与同情,更有对友人归来后分享经历的期待与喜悦。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深厚的人情味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