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资治通鉴呈范淳父学士

通鉴初成赐近臣,不遗疏贱布恩均。

我投淮水五千里,君滞周南二十春。

东观汗青身是梦,西宫削藁事如新。

细思当日修书者,祗有三人今一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刚刚完成的通鉴被赏赐给亲近的大臣,不论地位高低都得到了恩惠。
我漂泊到淮水边已五千余里,而你困顿在周南地区已有二十个春天。
身处东宫阅览史书仿佛一场梦境,处理政务的工作却依然新鲜如初。
回想当年一同撰写书信的人,如今只剩下我们三人中的一个。

注释

通鉴:一部历史著作。
初成:刚刚完成。
赐:赏赐。
近臣:亲近的大臣。
疏贱:地位低微的人。
淮水:河流名,位于中国东部。
五千里:极言距离之远。
滞:停留,困顿。
周南:古代地区名,此处泛指南方。
东观:古代宫殿名,常指读书或学习的地方。
汗青: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简,借指史书。
身是梦:感觉像是在梦中。
西宫:可能指皇宫西部,也可能代指朝廷。
削藁:修改、删减文书草稿。
事如新:工作依旧像刚开始一样。
当日:当时。
修书者:撰写书信的人。
祗有:只有。
三人今一人:当初的三人现在只剩一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舜民的作品,名为《赐资治通鉴呈范淳父学士》。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向君主进献自己编撰的历史书籍,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和君王深厚的感情以及个人才华与贡献的渴望。

"通鉴初成赐近臣,不遗疏贱布恩均" 表示作者将自己的心血所著——《资治通鉴》呈献给皇帝,并强调皇上的恩泽无微不至,普惠臣民。

"我投淮水五千里,君滞周南二十春"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远行和对君王长久统治的祝愿。淮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河流之一,常用来象征南方或边疆之地;而“周南”则指的是古代都城洛阳所在的区域。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渴望长时间服务于君王的心志。

"东观汗青身是梦,西宫削藁事如新"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现实与过去,表达了作者对于往昔荣光的追忆以及面对现实状况时的情感波动。东、西宫可能指的是朝廷中的重要建筑,象征着权力和历史的变迁。

"细思当日修书者,祗有三人今一人"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编撰《资治通鉴》的艰难过程以及现在剩下的唯一完成者的感慨。这里“祗”字作“仅”解,意味着极少。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书籍的创作和献呈,以及个人情感与政治忠诚的交织,展现了作者作为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同时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国家、君主及历史记载的深刻关注。

收录诗词(308)

张舜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诗人陈师道之姊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字:芸叟
  • 籍贯:邠州(今陕西彬县)
  • 生卒年:1065

相关古诗词

碇斋独坐怀兄弟

并桥冰乍泮,隔岸柳初黄。

河上春犹浅,天涯日渐长。

平时好行乐,往事入思量。

最恨三年别,应添两鬓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裴纶著作见期行日延宿所居既至而裴已行因书寄此

都城人事日烹煎,跳出都门意已仙。

摩诘旧闻空一室,祖生何事忽先鞭。

尘埃马上同看月,絺绤风中共听蝉。

我复西还君北去,箕山颍水自萧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鹘岭

度险仍逢雪,艰危顷步中。

鹘飞犹自苦,人足故难通。

九折羊肠外,三休箭筈东。

西南望天柱,聊复慰途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题三水县舍左几著作

还乡去日正迟迟,枉道相过慰所思。

历国聘君良自苦,敝衣怀组欲谁欺。

白杨叶上三更雨,黄菊风前一酒卮。

莫道相逢是容易,与君头鬓各丝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