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赞六首(其二)

自心海岸孤绝处,戒定慧香补陀伽。

观身实相净圣果,自度众生大悲愿。

一一浮沤镜本空,八万四千垂手处。

梦时捉得水中月,亲与猕猴观古镜。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内心深处的孤独海岸,戒定慧的香气弥漫着补陀伽山。
观察自身的真实本质,达到纯净圣洁的境界,这是自我解脱众生的大悲愿。
每一个泡沫都像镜子般反映出空无,只需轻轻一伸手,触及八万四千法门。
在梦境中,能抓住水中月亮的幻象,亲自与猕猴一同见证古老的明镜。

注释

自心:内心的。
孤绝:孤独、偏远。
戒定慧:佛教中的戒律、禅定和智慧。
补陀伽:印度佛教圣地。
观身:观察自身的修行。
实相:事物的本质或真实情况。
净圣果:清净而神圣的成果。
自度:自我拯救。
大悲愿:深厚的慈悲愿望。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
镜本空:镜子的本质是空无。
垂手处:轻易可及的地方。
梦时:在梦中。
水中月:水中倒影的月亮,象征虚幻。
猕猴:在这里可能象征无知或凡夫。
古镜:古老的镜子,象征智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观世音赞》系列中的第二首,以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和修行理念为题材。诗中描绘了观音菩萨在内心深处的修行境界,以及她对身心清净、智慧与慈悲的追求。

"自心海岸孤绝处",形象地刻画了观音菩萨内心的寂静与超然,如同独自站在心灵的荒芜海岸线上,远离尘世纷扰。"戒定慧香补陀伽",戒律、禅定和智慧的熏陶,如香烟缭绕,象征着她在修行中的不懈努力,以补陀伽(佛教圣地)为修行之地。

"观身实相净圣果",观音通过观照自身,洞察事物的真实本质,达到身心净化,这是她修行的成果。"自度众生大悲愿",表达了观音菩萨普度众生的宏大悲愿,她不仅自我解脱,更关注他人的苦难。

"一一浮沤镜本空",比喻世事如梦幻泡影,皆为空幻不实。"八万四千垂手处",形容观音菩萨无所不在,随时准备帮助众生。"梦时捉得水中月",进一步强调了空性观念,即使是梦境中的事物也是虚幻的。

最后两句"亲与猕猴观古镜",寓意观音菩萨以平等之心对待万物,连猕猴也能理解她的智慧之镜,体现了她的慈悲与智慧并重。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观音菩萨的修行境界和无私大爱,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慈悲与智慧的崇尚。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观世音赞六首(其一)

海岸孤绝补陀岩,有一众生圆正觉。

八万四千清净眼,见尘劳中华藏海。

八万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

涅槃生死不二见,是则名为施无畏。

八风吹播老病死,无一众生得安稳。

心华照了十方空,即见观世音慈眼。

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

形式: 古风

观刘永年团练画角鹰

刘侯才勇世无敌,爱画工夫亦成癖。

弄笔扫成苍角鹰,杀气棱棱动秋色。

爪拳金钩觜屈铁,万里风云藏劲翮。

兀立槎枒不畏人,眼看青冥有馀力。

霜飞晴空塞草白,云垂四野阴山黑。

此时轩然盍飞去,何乃巑屼立西壁。

祗应真骨下人世,不谓雄姿留粉墨。

造次更无高鸟喧,等闲亦恐狐狸嚇。

旁观未必穷神妙,乃是天机贯胸臆。

瞻相突兀摩空材,想见其人英武格。

传闻挥毫颇容易,持以与人无甚惜。

物逢真赏世所珍,此画他年恐难得。

形式: 古风

观伯时画马

仪鸾供帐饕虱行,翰林湿薪爆竹声,风帘官烛泪纵横。

木穿石槃未渠透,坐窗不遨令人瘦,贫马百藖逢一豆。

眼明见此玉花骢,径思著鞭随诗翁,城西野桃寻小红。

形式: 古风

观叔祖少卿奕棋

世上滔滔声利间,独凭棋局老青山。

心游万里不知远,身与一山相对闲。

夜半解围灯寂寞,樽前翻却酒阑珊。

因观胜负无常在,生死□□□不关。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