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赞六首(其一)

海岸孤绝补陀岩,有一众生圆正觉。

八万四千清净眼,见尘劳中华藏海。

八万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

涅槃生死不二见,是则名为施无畏。

八风吹播老病死,无一众生得安稳。

心华照了十方空,即见观世音慈眼。

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

形式: 古风

翻译

海岸边孤独耸立着补陀岩,那里有一群人已圆满觉悟。
他们拥有八万四千双纯净的眼睛,洞察世间劳苦如同大海般深广。
八万四千只慈母般的手臂,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彼岸。
他们明白涅槃与生死并非两样,这就是给予众生无畏的力量。
然而,八风(烦恼)吹拂,带来老病与死亡,无人能真正安稳。
内心深处的智慧之光照亮四方虚空,显现观音菩萨的慈悲眼神。
若想真实见到观世音,需在金沙滩头寻找那平凡的马郎妇。

注释

海岸:海边。
孤绝:孤独而独立。
补陀岩:地名,佛教圣地。
众生:一切生物。
圆正觉:圆满的觉悟或成佛。
清净眼:纯洁无暇的心灵。
华藏海:比喻深奥的智慧。
母陀臂:如母亲般慈爱的手臂。
彼岸:佛教中指解脱的境界。
涅槃:佛教中的最高境界。
施无畏:给予众生无惧无畏的力量。
八风:佛教中的八种烦恼。
安稳:安宁稳定。
心华:内心的智慧光辉。
观世音:佛教中的慈悲女神。
马郎妇:可能指普通人,暗示平凡中见非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观世音赞》系列中的第一首,以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和慈悲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中大慈大悲精神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诗中通过描绘海岸边的补陀岩和观世音的象征意象,表达了观音菩萨的智慧与救赎力量。

"海岸孤绝补陀岩",以孤岩象征观音的独立与崇高,身处寂静之地,却能普度众生。"有一众生圆正觉",暗示观世音的觉悟不仅为自己,更为了引导众生走向正道。"八万四千清净眼",运用夸张手法,形容观音洞察世间苦难的无所不见。"见尘劳中华藏海",形象地描绘出观音对世间苦厄的深刻理解。

"八万四千母陀臂",比喻观音的慈爱如母亲般温暖,接引众生脱离轮回。"涅槃生死不二见",强调观世音超越生死的智慧,无所畏惧。"八风吹播老病死",暗指世间种种烦恼,无人能免于生死之苦。"心华照了十方空",象征观音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众生的心灵世界。

最后两句"即见观世音慈眼",直接表达见到观音慈眼的境界,而"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则是说,真正的看见观世音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平凡生活中体验到她的慈悲。

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黄庭坚在禅宗影响下的诗歌风格,赞美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寻找解脱和希望。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观刘永年团练画角鹰

刘侯才勇世无敌,爱画工夫亦成癖。

弄笔扫成苍角鹰,杀气棱棱动秋色。

爪拳金钩觜屈铁,万里风云藏劲翮。

兀立槎枒不畏人,眼看青冥有馀力。

霜飞晴空塞草白,云垂四野阴山黑。

此时轩然盍飞去,何乃巑屼立西壁。

祗应真骨下人世,不谓雄姿留粉墨。

造次更无高鸟喧,等闲亦恐狐狸嚇。

旁观未必穷神妙,乃是天机贯胸臆。

瞻相突兀摩空材,想见其人英武格。

传闻挥毫颇容易,持以与人无甚惜。

物逢真赏世所珍,此画他年恐难得。

形式: 古风

观伯时画马

仪鸾供帐饕虱行,翰林湿薪爆竹声,风帘官烛泪纵横。

木穿石槃未渠透,坐窗不遨令人瘦,贫马百藖逢一豆。

眼明见此玉花骢,径思著鞭随诗翁,城西野桃寻小红。

形式: 古风

观叔祖少卿奕棋

世上滔滔声利间,独凭棋局老青山。

心游万里不知远,身与一山相对闲。

夜半解围灯寂寞,樽前翻却酒阑珊。

因观胜负无常在,生死□□□不关。

形式: 七言律诗

观音赞

众生堕八难,身心俱丧失。

惟有一念在,能呼观世音。

火坑与刀山,猛兽诸毒药。

众苦萃一身,呼者常不痛。

何用呼菩萨,当自救痛者,不烦观音力。

众生以二故,一身受众苦。

若能真不二,则是观世音。

八万四千人,同时俱起救。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