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载缵世基日,群公扈圣年。
伏蒲凤冈上,持节雁峰边。
外阃风猷远,中台出处全。
履声伤易尽,不得辅中天。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名为《吕尚书挽章(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扬古代圣君与忠臣之德的诗句。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状态和忠诚品质的向往。
“载缵世基日,群公扈圣年。”这里的“载缵”指的是继承、传承,而“世基”则是指国家的根本,“群公”指的是众多的公卿大臣,“扈圣年”则是形容他们侍奉在圣明君主身边,共度盛世之意。
“伏蒲凤冈上,持节雁峰边。”“伏蒲”可能是指古代某种仪式或礼节,而“凤冈”则是一处高峻的山峰,“持节”意味着手握权力或符节,“雁峰”则是一种优美的自然景观。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官员在崇山峻岭间执行公务的情景,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化自然环境与政治生活的结合。
“外阃风猷远,中台出处全。”“外阃”指的是边疆或国界,“风猷”则是形容边塞的荒凉感,“中台”则可能是指中央政权,“出处全”意味着中央的命令和处理无不周全。这两句强调了国家边疆的安全与中央政权的威严。
“履声伤易尽,不得辅中天。”“履声”可能是指历史的足迹或先人之言,“伤易尽”则表达了一种时光流逝、历史沧桑之感,“不得辅中天”则是在表达一种遗憾,即这些忠诚的臣子未能在关键时刻辅佐君主。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忠臣与圣君互动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生态和个人忠诚品质的赞美之情。
不详
青似春袍色发荣,变移朱紫渐催成。
琴因声急弦难续,流为池平水不鸣。
神耗恐因惊宠辱,心闲请为减经营。
贫门二十年中梦,贵贱存亡叹友生。
随处便随眠,昏昏息万缘。
魂如双翅蝶,身在四禅天。
素饰罗为幌,芳茵锦作筵。
心如怀宠辱,未必得安然。
客寄他年又一乡,椒花随兴饮杯长。
病疑寒健销阴脉,愁怯花宽笑酒觞。
去住自知身老大,经过长恨岁穷忙。
眼前儿女陪欢悦,年少从教各自彊。
里有仁贤庆寿祺,不辞沽酒典春衣。
年高且作寻常看,身健须誇七十稀。
颊火欲烧双鬓白,心闲时笑昔年非。
谁誇八座天人贵,丞相星垣动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