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二九三)

栖迟寒岩下,偏讶最幽奇。

携篮采山茹,挈笼摘果归。

䔫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

清沼濯瓢钵,杂和煮稠稀。

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栖息在寒冷的岩石之下,特别惊讶于这里的幽深与奇特。
我提着篮子采集山中的野菜,带着笼子摘取果实回家。
我在铺有茅草的简陋小屋中休息,品尝着紫色的灵芝。
在清澈的池塘边洗净我的瓢和钵,混合各种食材烹煮出稀稠适宜的食物。
我身披皮裘坐在阳光下,悠闲地阅读古人的诗歌。

注释

栖迟:停留。
寒岩:冰冷的岩石。
偏讶:特别惊讶。
幽奇:幽深而奇特。
携篮:提着篮子。
山茹:山中野生的蔬菜。
归:回家。
䔫斋:简陋的小屋。
茅坐:茅草铺垫的座位。
啜啄:小口吃。
紫芝:紫色的灵芝。
清沼:清澈的池塘。
濯:清洗。
瓢钵:瓢和钵。
杂和:混合。
当阳:阳光下。
拥裘:身披皮裘。
闲读:悠闲地阅读。
古人诗:古人的诗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深山中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开篇“栖迟寒岩下,偏讶最幽奇”两句,以“栖迟”表达悠然自适的情态,“寒岩下”则是隐者的居所,而“偏讶最幽奇”显示了诗人对这种深山生活的独特喜爱。接着“携篮采山茹,挈笼摘果归”两句,通过动作描写隐者日常的生存活动,如采集野菜、摘取果实,表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中间部分“䔫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写出了隐者的饮食生活,“䔫斋”指的是简单的饮食,“敷茅坐”则是坐在草席上用餐,而“啜啄食紫芝”则展现了对神仙寿食的向往,虽属虚构,但强化了诗人追求超脱世俗、寄情于自然的意境。

后两句“清沼濯瓢钵,杂和煮稠稀”继续描绘隐者的生活状态,“清沼”、“濯瓢钵”均暗示水源的清澈,而“杂和煮稠稀”则表现了对简单食物的满足。

最后“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两句,则表达了隐者在温暖的阳光下,穿着厚重衣物安静地阅读前人诗作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文化素养,也是对心灵世界的一种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二九四)

昔日经行处,今复七十年。

故人无来往,埋在古冢间。

余今头已白,犹守片云山。

为报后来子,何不读古言。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九六)

我见利智人,观者便知意。

不假寻文字,直入如来地。

心不逐诸缘,意根不妄起。

心意不生时,内外无馀事。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九七)

身著空花衣,足蹑龟毛履。

手把兔角弓,拟射无明鬼。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诗三百三首(其二九八)

君看叶里花,能得几时好。

今日畏人攀,明朝待谁埽。

可怜娇艳情,年多转成老。

将世比于花,红颜岂长保。

形式: 古风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