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八哀篇》之一,题为“黄山人姬水”。诗中以“淳父”、“伯鸾”、“嗣宗”等历史人物为喻,表达了对这些人物独特个性和才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局限的感慨。
“淳父负奇癖,形骸更土木。” 开篇即以“淳父”这一形象,描绘出一个具有独特癖好的人物,其外在形象如同土木一般质朴无华,却内蕴非凡。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反差,暗示其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才华。
“伤时伯鸾噫,感遇嗣宗哭。” 这两句进一步借用了历史典故,将“伯鸾”(东汉文学家严光)和“嗣宗”(三国时期文学家阮籍)的形象融入其中,表达了对这些历史人物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反应和内心挣扎的同情。通过“噫”和“哭”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社会现实和个人理想冲突时的复杂心情。
“呕心一锦囊,瑰丽时自足。” “呕心”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创作过程中的辛勤付出,而“锦囊”则象征着作品的珍贵与价值。这句话强调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自我满足感,体现了其艺术成就的高度。
“霏霏吐屑金,宛宛成叶玉。” 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比作“霏霏”飘落的“金屑”,形象地描绘了灵感的珍贵与闪耀;同时,“宛宛”形容作品如“叶玉”般细腻精致,展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高雅气质。
“岂不悟千秋,眼底怨局促。”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时代局限性的感慨。一方面,诗人认为这些历史人物和自己都未能完全领悟到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长河;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个人命运受限于时代背景的无奈和遗憾。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人生和时代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语言精炼,意蕴丰富,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