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的《燕京述哀》系列之一,具体为第七首。诗中表达了对历史上的圣明君主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
首句“岁岁逢寒食”,点明了时间背景,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常与清明节相连,人们在这一天会祭扫先人墓地,表达哀思。诗人以“岁岁”二字,强调了这种哀悼活动的年复一年,持续不断。
“西山哭圣明”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圣明君主的哀悼之情。这里的“西山”可能象征着逝去的辉煌时代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哭圣明”则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政治状况的不满。
接下来的“股肱无稷契,涕泪有皇英”两句,运用了典故。稷契是古代贤臣,皇英则是指帝王的英灵。这两句意在批评当政者缺乏像稷契这样的贤臣辅佐,无法治理好国家,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当权者的失望和对过去贤明统治者的怀念。
“涿鹿何曾战,髯龙不下迎”两句,通过历史典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战,这里借以隐喻现实中的争斗;髯龙可能是指当时的统治者,下迎则暗示了他们的被动或无力应对局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斗争的无奈和对理想状态的向往。
最后,“凄凉阊阖外,落日动边声”描绘了一幅凄凉的边塞景象,阊阖是古代宫门的名称,此处可能象征着朝廷或权力中心。落日动边声,既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暗喻了时局的动荡不安。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政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