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诗人从山中归来,沿途所见之景及内心感受的生动画面。首句“云阴漠漠雨潇潇”以阴沉的云层和绵绵细雨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坐兀归舆野兴遥”一句,通过“坐兀”二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归途中内心的孤寂与悠远思绪。
“石涧水流苔路滑,竹篱秋去菊花焦”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间景色的凄清与萧瑟。石涧流水,苔路湿滑,竹篱旁菊花枯萎,一派秋意浓重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感慨。
“谁将束缊求山火,自立寒溪问板桥”则通过一个设问,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亲近之情。在寒冷的溪边,诗人独自站立,仿佛在寻求与自然的深层次交流,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心境。
最后,“官事奔奔何日了,倚松临水羡渔樵”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忙碌生活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羡慕渔夫和樵夫那种自由自在、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渴望能够早日摆脱官场的束缚,过上一种闲适自在的日子。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