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杂诗二十首(其四)

伍员奔吴日,苍皇及水滨。

弯弓射楚使,解剑与渔人。

抉目观亡国,鞭尸失旧臣。

犹为夜涛怒,来往百川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伍子胥逃亡到吴国的那一天,匆忙间来到了水边。
他拉满弓箭射击楚国使者,解下佩剑赠给渔夫。
他瞪大眼睛看着衰败的国家,鞭打楚王尸体以泄愤,却找不到昔日的臣子。
他的愤怒如同夜晚的波涛,不断在百川之间汹涌澎湃。

注释

伍员:指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后投奔吴国,有复仇之志。
苍皇:慌张、仓促。
水滨:水边。
弯弓:拉弓。
楚使:楚国的使者。
渔人:打鱼的人。
抉目:瞪大眼睛。
亡国:衰败的国家,这里指楚国。
鞭尸:古代习俗,对敌人的尸体进行侮辱。
旧臣:过去的臣子。
夜涛:比喻伍子胥的愤怒。
百川:众多河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宣州杂诗二十首》中的第四首,描绘了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时的场景。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因遭陷害出奔,后成为吴国的重要谋士。诗中通过伍员的举动,展现了他对于故国灭亡的悲愤以及对旧臣未能复仇的无奈。

首句“伍员奔吴日,苍皇及水滨”,写出了伍子胥逃亡时的匆忙和狼狈,形象地刻画了他的心境。接下来,“弯弓射楚使”表现了他的愤怒,对楚国使者射杀以泄愤;“解剑与渔人”则展示了他放下武器,与渔夫为伍,隐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抉目观亡国”一句,伍子胥瞪大眼睛凝视着曾经的国家,表达他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亡国之痛的悲凉。“鞭尸失旧臣”则寓言性地表达了他对未能亲手报仇雪恨的遗憾。最后两句“犹为夜涛怒,来往百川频”,以江水比喻伍子胥的愤怒不息,他的亡国之恨如同江涛般汹涌,不断在历史的河流中回荡。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伍员的行动和心理活动,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沧桑感。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一过响山畔,常思路中丞。

开亭宴貔虎,制贼象冰蝇。

旧刻多磨灭,今人少诵称。

茸茸春草长,时有牧牛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二)

三洲滩口急,两水渡头来。

下过桓彝宅,上通严子台。

潺湲泻寒月,滉漾照春梅。

白鹭惊起处,鱼多见底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昭亭万仞山,古庙半山间。

赛雨使君去,钓潭渔父闲。

蕨肥岩向日,竹暗垄连关。

北望高楼上,南飞鸟自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宣麻

彬美下一国,曾无相印酬。

莫惊除拜峻,自是战功优。

壮士颇知勇,诸儒方贵谋。

淮西封亦薄,裴度死生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