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衡庐曾有约,相携尚无时。
去事多翻覆,来踪岂前知?
斜月满虚牖,树影何参差。
林风正萧瑟,惊鹊无宁枝。
邈彼二三子,惄焉劳我思。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的《梦与抑之昆季语湛崔皆在焉觉而有感因记以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中描绘了梦境中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衡庐曾有约,相携尚无时”点出诗人与友人有过约定,但至今未能实现,流露出一种遗憾和期待的心情。接着,“去事多翻覆,来踪岂前知?”两句则表达了世事多变,未来难以预料的感慨,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斜月满虚牖,树影何参差。”描绘了一幅月夜景象,斜月洒满空窗,树影摇曳不定,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接下来,“林风正萧瑟,惊鹊无宁枝。”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凄清,风吹过树林发出萧瑟之声,惊动了栖息的喜鹊,它们找不到安宁的栖息之地,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动荡。
最后,“邈彼二三子,惄焉劳我思。”诗人将思绪转向远方的友人,表达出对他们的深切思念。在这首诗中,王守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不详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扁舟风雨泊江关,兄弟相看梦寐间。
已分天涯成死别,宁知意外得生还。
投荒自识君恩远,多病心便吏事閒。
携汝耕樵应有日,好移茅屋傍云山。
溪风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开。
花竹日新僧已老,湖山如旧我重来。
层楼雨急青林迥,古殿云晴碧嶂回。
独有幽禽解相信,双飞时下读书台。
卧病空山春复夏,山中幽事最能知。
雨晴阶下泉声急,夜静松间月色迟。
把卷有时眠白石,解缨随意濯清漪。
吴山越峤俱堪老,正奈燕云系远思。
病馀岩阁坐朝曛,异景相新得未闻。
日脚倒明千顷雾,雨声高度万峰云。
越山阵水当吴峤,江月随潮上海门。
便欲携书从此老,不教猿鹤更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