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雨后春寒冽,山前夕照斜。
身犹寻垒燕,声杂宿林鸦。
过岭尚千里,隔村能几家。
毋嫌茅店恶,窗下有梅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春寒的山村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感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雨后春寒冽,山前夕照斜”两句设定了整首诗的情景,雨后的春天依旧寒冷,而斜斜的夕阳映照在山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凉意的氛围。
“身犹寻垒燕,声杂宿林鸦”中,“身犹寻垒燕”可能是指诗人依旧在寻找着燕子的巢穴,这里暗示了时间还未过晚,也表达了一种对温暖和平静的追求。而“声杂宿林鸦”则通过鸟鸣的声音,增添了一份野趣,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夜幕降临时那份生灵活跃的景象。
“过岭尚千里,隔村能几家”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和远离。这里的“岭”和“村”拉开了空间距离,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身心状态。
最后,“毋嫌茅店恶,窗下有梅花”则是诗人对眼前景象的一种肯定。尽管茅店简陋,但窗下的梅花却给这孤独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温馨和生机。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贞不屈,可能也隐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不变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山村雨后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孤独旅途感受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环境,不以物喜的精神状态。
不详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三日江行两日风,短篷掀舞浪花中。
危疑正贵须臾忍,静定将收造化功。
休叹退飞犹六鹢,会看遇顺若孤鸿。
挽回一息南薰力,稳送征樯秋浦东。
夏云方建汉旗赤,春事已如周辙东。
几度炎凉经嫩绿,一番荣辱委残红。
杜鹃岂为归心设,蝴蝶也无清梦通。
万里天涯喜强健,剩开窗牖纳南风。
犹记冲寒溯峡来,相期偕至亦偕回。
朝廷有诏许归老,藩岳无人值借才。
顾我凋年嗟已矣,如君英略勉之哉。
度泸要了经营事,心放公平手放开。
老龙昔未蜕,尝蛰此山中。
霖雨春畴足,风云夜壑空。
两崖高下倚,一径往来通。
不愿千金剂,惟祈百谷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