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归.雪中登鹊矶寺

苔藏绿篆,枫堆红锦,僧影冷坐瘦石。

暮寒似恋无人处,更把几层砖塔,舍为鸦宅。

竹里穿来惊路断,早四面都围青雪。

最爱听、脆响敲时,误道玉钗折。

幽绝还堪眺远,蟂矶荻港,指点风帆如叶。

一鸥飞处,一豚吹处,浪与芦花争白。

叹浮生似梦,且办孤琴两吟屐。

愁来否、试凭高看,六代青山,如今华了发。

形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中的禅寺景象。"苔藏绿篆,枫堆红锦"以生动的色彩对比,写出枯藤老树上的苔藓和枫叶在雪中的残存之美。"僧影冷坐瘦石"则刻画出僧人静谧而孤独的形象,身处寒寂之中。

"暮寒似恋无人处,更把几层砖塔,舍为鸦宅"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和荒凉,砖塔被乌鸦占据,增添了凄凉之感。"竹里穿来惊路断,早四面都围青雪"描绘了竹林中的小径被积雪覆盖,显得格外寂静,只有偶尔的鸟鸣打破宁静。

"最爱听、脆响敲时,误道玉钗折"借雪落的声音,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敏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幽绝还堪眺远"表达出诗人对远方景色的向往,"蟂矶荻港,指点风帆如叶"展现出江边的开阔景象。

"一鸥飞处,一豚吹处,浪与芦花争白"描绘了鸥鸟和水中的肥豚,以及浪花与芦花的洁白相映,构成一幅动态而和谐的画面。诗人感叹人生如梦,"愁来否、试凭高看",借登高望远抒发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

最后,"六代青山,如今华了发"以青山不改,人却已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自身衰老的深深感慨。整体上,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中寺庙的景象,寓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贺新凉.采石太白楼,用洪稚存、黄仲则两家集中太白墓原韵

江月都愁老。何苦向南朝一带,照他凭吊。

采石荒矶闲系艇,有客倚阑而眺。

谁看见吴宫花草。

楼影千年流不去,缓商量毕竟诗人好。

须记取,醉中稿。狂吟那顾先生笑。

为神州骚沉雅坏,特来相告。

更问锦袍归水后,清气收还多少。

可许我骑鲸三岛。

如此江山浑寂寞,但风帆几点和沙鸟。

怀古意,怎生了。

形式:

望远行.采石步仲则元韵

骊宫百亩。谁压定,不许潜蟉飞去。

赖此云根,一拳怪石,守御奔涛如戍。

偏让当年,王气轻销龙虎。怎送完兴废,单留愁住。

愁处。指点英雄陈迹,战垒与、寒鸦同数。

姑孰山多,历阳城远,分作两行红树。

且把南朝撇过,乌江北望,更吊亡秦三户。

剩一楼风月,谪仙长据。

形式:

十拍子.雪月夜起望江涛,慨然有作

皓魄西生易没,长江东去难还。

多少精灵来更往,总在寒云断苇边。一灯红不然。

两岸沙明似昼,中流浪涌如山。

谁把鱼龙千古雪,洗得英雄白骨寒。月华都怕看。

形式:

子夜歌.游莫愁湖,并展徐中山、曾文正遗像,湖上有王壬秋丈楹帖,辨莫愁非妓,与鄙见正同,词中因并申此意

想当年、是何玉貌,今日问名犹艳。

早赢过无愁,六代四纪,明皇不算。

蒋妹第三,桃家行二,住处都非远。

到春时相约湔裙,只怕鸳边月底,影儿还见。

却因甚一双太傅,苦要前来厮占。

闻道西湖,一双少保,有小青为伴。

信千秋胜地,英雄儿女分半。

此水冰清,其人可想,休当秦淮看。

笑南朝宫井,胭脂辱痕难浣。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