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辞

匣中青镜秋月明,妍嗤毫发无遁形。

人心不同有如面,青铜照面不照心。

人心本灵本虚静,谁实昏之私欲胜。

匣取青铜且勿开,自照心中大圆镜。

形式: 古风

翻译

盒中的青镜秋月般明亮,任何细小瑕疵都无法隐藏。
人心各异如同面貌,青铜镜子映照表面,却难以照见内心。
人的内心原本纯净宁静,是谁让私欲蒙蔽了真性。
暂且不要打开盒子,用内心的镜子照见真实的自我。

注释

匣中:指装有镜子的盒子。
青镜:青色的镜子,可能指古铜镜。
秋月明:比喻镜子的光亮如同秋天的明月。
妍嗤:形容细微的美丑差别。
毫发:极微小的事物,这里指瑕疵。
人心:人的内心世界。
有如面:像人的面部各不相同。
青铜照面:青铜镜子映照外貌。
不照心:无法直接反映内心。
本灵:本来的灵明。
本虚静:本来是空灵和安静的。
谁实:究竟是谁。
昏之:被迷惑的。
私欲胜:私欲占了上风。
匣取:打开盒子取出。
青铜且勿开:暂时不要揭开青铜镜的神秘面纱。
大圆镜:比喻内心深处的广阔和清晰。

鉴赏

这首诗名为《照镜辞》,创作于宋代,由宋自逊所撰。它通过描绘镜子反射出的明亮秋月和细致入微的发丝,引申出人心各异、难以窥探的哲理。

诗中“匣中青镜秋月明,妍嗤毫发无遁形”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镜中的景象,青铜镜子在秋夜之中映照出清辉璀璨的月光,每一根细微的头发都清晰可见,显示了镜子的明净与精准。

接下来的“人心不同有如面”一句,则引出了主题,即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就像每个人的面孔都不相同。紧接着,“青铜照面不照心”进一步强调了镜子只能映射出外表,而无法触及到人们的内心深处。

随后,诗人通过“人心本灵本虚静,谁实昏之私欲胜”这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人心本应是清明、宁静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使得内心变得混沌、被私欲所蒙蔽。

最后,“匣取青铜且勿开,自照心中大圆镜”则是诗人的呼吁,他建议人们应该闭上那只能够映射外表的青铜镜子,而不是去打开它,而应当在内心深处寻找真正的明镜,那是一面能照见自己本质的大圆镜。

这首诗通过对比镜中反射与人心世界,启示人们要更加关注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外表的装饰或是他人的看法。

收录诗词(33)

宋自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二oo年前后在世]字谦父。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末前后在世。文笔高绝,当代名流皆敬爱之。与戴复古尤有交谊。他的词集名渔樵笛谱,《花庵词选》行于世

  • 号:壶山
  • 籍贯:南昌

相关古诗词

赠戴石屏

又是六年别,浑无一字书。

性宽难得老,交久只如初。

白发添诗集,黄金散酒垆。

行程遍江海,何处是吾庐。

形式: 五言律诗

西江月

何敢笑人干禄,自知无分弹冠。只将贫贱博清閒。

留取书遮老眼。世上风波任险,门前路径须宽。

心无妄想梦魂安。万事鹤长凫短。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昼锦堂.上李真州

荷叶龟游,庭皋鹤舞,应是秋满淮涯。

昨夜将星明处,仿佛峨眉。

干戈已净银河淡,尘沙不动翠烟微。

邦人道,半月中秋,当歌不饮何为。谁知。

心事远,但感慨登临,白羽频挥。

恨不明朝出塞,猎猎旌旗。

文南一矢澶渊劲,夔门三箭武关奇。

挑灯看,龙吼传家旧剑,曾斩吴曦。

形式: 词牌: 昼锦堂

贺新郎.七夕

灵鹊桥初就。记迢迢、重湖风浪,去年时候。

岁月不留人易老,万事茫茫宇宙。

但独对、西风搔首。

巧拙岂关今夕事,奈痴儿、騃女流传谬。

添话柄,柳州柳。道人识破灰心久。

只好风、凉月佳时,疏狂如旧。

休笑双星经岁别,人到中年已后。

云雨梦、可曾常有。

雪藕调冰花熏茗,正梧桐、雨过新凉透。

且随分,一杯酒。

形式: 词牌: 贺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