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咸阳城,充满了对历史变迁和兴衰更替的深沉思考。诗人以“河山百二西南抱,终南山色开堂奥”开篇,描绘了咸阳城所处的地理优势,接着提到西周丰镐与秦都咸阳的兴衰,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辉煌历史。诗中“当时一剑扫六雄,焚弃图书绝搜讨”赞颂了秦始皇的功绩,同时也提到了焚书坑儒的悲剧。
“鞭笞四海震匈奴,皇功帝德弥穹昊”描述了秦始皇对内对外的统治,以及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传世从兹亿万年,国祚何烦子孙保”表达了对秦朝长久统治的向往,以及对后世继承者的期望。然而,“沙丘一夕鲍鱼腥,东海神仙竟杳渺”则暗示了秦朝的迅速衰败和灭亡,以及秦始皇死后权力斗争的残酷。
“中原逐鹿莽狐蛇,孺子堪怜出轵道”进一步描绘了秦朝之后的混乱局面,以及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艰难历程。“咸阳宫殿久榛芜,岂待今时迹如扫”感叹了咸阳城的荒废,以及历史的无情流逝。
最后,“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强调了仁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提醒后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避免重蹈覆辙。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