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好(其二)

溅溅不住溪流素。忆曾记、碧桃红露。

别来寂寞朝朝暮。恨遮乱、当时路。

仙家岂解空相误。嗟尘世、自难知处。

而今重与春为主。尽浪蕊、浮花妒。

形式: 词牌: 端正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杨无咎的《于中好·其二》。从鉴赏角度看,首先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忧郁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溅溅不住溪流素"一句,以水流不息比喻心中的思绪无法停歇,"素"字增添了一种清新自然之感,溪流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接着,“忆曾记、碧桃红露”两句,通过“忆曾记”表达了对过去的一种怀念,而“碧桃红露”则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碧桃与红露交织在一起,不仅色彩鲜明,而且蕴含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情。

"别来寂寞朝朝暮"表达了离别后的孤独和寂寞感,"朝朝暮"则强化了时间流逝和愁绪不断的感觉。紧接着,“恨遮乱、当时路”两句中,“恨遮乱”表现了对过去错失的怨恨,而“当时路”则让人联想到曾经走过的道路,充满了无限的思索和感慨。

"仙家岂解空相误"一句,有点超脱世俗之意,似乎在说诗人对那份美好的记忆有着一种超然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这里的“仙家”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化的存在。

"嗟尘世、自难知处"则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感慨,诗人似乎在感叹尘世间的事物多变,难以预料和把握。

最后,“而今重与春为主”表明诗人虽然对过去有所怀念,但依然选择与时光和解,与春天这般美好的季节共舞。"尽浪蕊、浮花妒"则是对当前生活的一种享受,尽管“浪蕊”和“浮花”都带有一丝不真实的感觉,但诗人却乐在其中,这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接受与珍惜。

总体来说,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一种珍视和享受。诗中的意境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反映出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73)

杨无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 字:无咎
  • 籍贯:自号逃禅老
  • 生卒年:1097~1171

相关古诗词

于中好(其三)

梅花摘索穿疏竹。荫纹禽、喜欢相逐。

坐中已自清堪掬。更潇洒、人如玉。

新声爱度周郎曲。捧霞杯、再三相嘱。

无情有恨重分北。也撩得、双眉蹙。

形式: 词牌: 端正好

于中好(其一)

墙头艳杏花初试。绕珍丛、细挼红蕊。

欲知占尽春明媚。诮无意、看桃李。

持杯准拟花前醉。早一叶、两叶飞坠。

晚来旋旋深无地。更听得、东风起。

形式: 词牌: 端正好

乌夜啼

不禁枕簟新凉。夜初长。又是惊回好梦、叶敲窗。

江南望。江北望。水茫茫。赢得一襟清泪、拌馀香。

形式: 词牌: 相见欢

双雁儿(其二)

休惊明日岁华新。且喜得,又逢春。

北堂歌舞奉慈亲。愿遐龄,等大椿。

□□□□□□□。□□□,□□□。

□□□□□□□。□□□,□□□。

形式: 词牌: 双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