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夜扈从功德寺陪李渐庵大司寇王忠铭徐检庵二学士登金山对月二首(其一)

长杨别苑碧山头,扈跸登临暮霭收。

正惜岩花过九日,却怜湖月似中秋。

楼台近映沧波出,灯火深回翠辇游。

连夕尚方传赐酒,飞觞何幸藉林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诗人于慎行在九月十三夜跟随皇帝至功德寺,与李渐庵大司寇、王忠铭、徐检庵等学士一同登金山赏月的情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宫廷生活的独特感受。

首句“长杨别苑碧山头,扈跸登临暮霭收”描绘了诗人随皇帝出行至长杨别苑,登上碧绿山头时,傍晚的雾气逐渐散去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接着,“正惜岩花过九日,却怜湖月似中秋”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岩花盛开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湖面上的明月感到欣喜,仿佛中秋佳节一般,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楼台近映沧波出,灯火深回翠辇游”描绘了金山上的楼台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灯火辉煌,翠绿色的皇家车辆在夜色中缓缓前行的场景,既展现了金山的壮丽景色,也暗示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尊贵。

最后,“连夕尚方传赐酒,飞觞何幸藉林丘”则表达了诗人对连续几晚皇帝赐酒的荣幸之情,以及在林间丘陵间举杯畅饮的快乐,进一步深化了对宫廷生活中的特殊待遇和与文人雅士共赏美景的喜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景的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宫廷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视,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美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1364)

于慎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字:可远
  • 籍贯:明山东东阿
  • 生卒年:1545—1607

相关古诗词

九月十三夜扈从功德寺陪李渐庵大司寇王忠铭徐检庵二学士登金山对月二首(其二)

属车飒遝倚湖滨,湖畔青山夜色新。

为侍宸游分象纬,因随仙履上星辰。

勾陈影静千峰月,法界烟销万骑尘。

莫道秋光寒不耐,温泉云树暖如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苏中一参军内艰南旋

不因惜别重销魂,无限悲心下蓟门。

正对白云思故国,却从芳草怨王孙。

亭边立马斜阳影,陇上啼鹃晓月痕。

我亦天涯欲归客,相逢应在武陵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七夕咏牛女

银汉横秋玉露凉,双星犹自似参商。

经年脉脉情难授,此夜盈盈路转长。

月迥应无鸾入镜,河深宁有鹊为梁。

佳期漫向君平卜,天上人间共渺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岁暮书怀寄贾石葵年丈

山中岁晏意何如,莫讶长安阙报书。

魂梦几悲池畔草,封题少遇海边鱼。

百年病骨风霜后,千里乡心涕泪馀。

望断石门秋夜月,故人独掩白云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