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对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司马懿的赞美与评价。司马懿,字仲达,以其足智多谋、用兵精妙而著称。诗中提到他能够成功地擒获诸葛亮,显示了他在战略战术上的高超才能,每一步计划都周密无遗。
接着,诗中以“仁胜不仁,遇亮则靡”来对比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策略风格,暗示司马懿在面对同样智慧的对手时,依然能够取得优势。这里的“仁”与“不仁”可能是指不同的治军和用兵之道,司马懿以其智谋和策略,最终让诸葛亮“靡”,即败下阵来。
最后,“巾帼之受,英雄之耻”这一句,可能是在强调即使女性也能承受英雄的失败或挫折,暗含对司马懿虽为英雄却未能完全避免失败的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赞扬了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也对其人生结局有所反思,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