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武陵春雪》由宋代末年至金初时期的诗人张斛所作。诗中描绘了冬日雪景与春意的微妙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
首句“天风吹雪满千山”,以“天风”为引子,生动地描绘了雪花在凛冽的北风中飘扬的情景,覆盖了千山万岭,展现出一片银装素裹的壮丽景象。这里的“天风”不仅指自然界的风,也暗含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更替的力量。
次句“不见桃花泛碧澜”,则将视线从广阔的雪景转向了更为细腻的春意。桃花是春天的象征,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却巧妙地运用“不见”二字,暗示了春意的隐匿或被雪掩盖,使得原本应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变得有些许失落感。同时,“泛碧澜”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盛开时水面倒映的美丽景象,此处的“不见”与上一句的“满千山”的雪景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情感的深度。
后两句“洞里仙人贪种玉,岂知人世有春寒”,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借“洞里仙人贪种玉”这一典故,表达了对那些沉迷于追求物质财富或理想世界的人们的思考。他们或许忘记了人间的冷暖,忽略了现实中的季节更迭和人生的无常。通过“岂知”二字,诗人流露出对这些“仙人”的一丝无奈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描绘冬雪与春意的对比中,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和谐,又蕴含了对人类社会现象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