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其三)

少陵未老。曾把千人军独扫。发白眵昏。

却作天涯流落人。只堪合眼。夜直谁能潜入伴。

斗酒西凉。何似卑栖且远方。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吴儆的《减字木兰花·其三》。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往昔英勇时刻的回忆与现实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青春不再和英雄末路的无限感慨。

"少陵未老"一句,直接点出诗人的年龄尚不足以称之为老,但接下来的"曾把千人军独扫"则展示了诗人过去的英勇与力量,这种强烈的对比已然预示着后文的情感走向。

"发白眵昏"三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眼前的景象,同时也是内心世界的写照。头发早白,眼睛昏花,是时间流逝与年华老去的无情印记,也是诗人英雄气短、力不从心的外在体现。

"却作天涯流落人"一句,则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天涯,常用以喻指边远之地;流落,则是指人生如浮世漂泊。这句话既有对往日辉煌的追念,也蕴含着对现实无奈的哀叹。

"只堪合眼",意味着诗人在面对现实的无力感时,只能选择闭上眼睛,逃避现实。这种无奈与悲凉,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夜直谁能潜入伴"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渴望。在漫长而寂静的夜晚中,诗人渴望有知音相伴,但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

最后两句"斗酒西凉。何似卑栖且远方。"则是诗人在感叹自己如今只能用酒来慰藉心灵,同时也表达了对往日荣耀的无限怀念。"卑栖"意味着低微的居所,而"且远方"则是对遥不可及之事物的渴望。这两句,既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又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深留恋。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由壮志未酬到英雄末路的心路历程,是一篇充满了感慨与哀婉的情怀之作。

收录诗词(94)

吴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备。与兄吴俯讲学授徒,合称“江东二吴”。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调鄞县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寻复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谥文肃。张栻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

  • 字:恭父
  • 籍贯:休宁(今属安徽)
  • 生卒年:jǐng)(1125~1183

相关古诗词

减字木兰花(其一)中秋独与静之饮

碧梧秋老。满地琅玕纷不扫。门掩黄昏。

惟有年时月照人。凄凉满眼。肯作六年灯火伴。

莫说凄凉。来岁如今天一方。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其二)朱子渊见和,次韵为谢

思君欲老。一榻尘生谁与扫。禄仰晨昏。

同是迟迟去鲁人。行当洗眼。看子青藜来夜伴。

莫变炎凉。斩马还须请上方。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朝中措.代宋仲温上德操

文章声价擅南州。人物更风流。

岂久徒劳州县,看看催上瀛洲。

朱颜绿鬓,画堂标王,宝带垂镠。

睡起八砖影转,归来双烛光浮。

形式: 词牌: 朝中措

满庭芳(其一)寄叶蔚宗

宿雨滋兰,轻风飐柳,新来随处和融。

幽兰曲径,花气巧相通。

燕子才飞又语,带芹泥、时点芳丛。

微中酒,日长睡起,心事在眉峰。

年年,春好处,联镳荡桨,拾翠挪红。

任金貂醉脱,不放杯空。

谁信风流一别,当时事、已逐飞鸿。

云山晚,阑干罢倚,烟寺起疏钟。

形式: 词牌: 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