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六月十四日月食过半七月十四日抵广信月岩有感而作

昔闻月岩岩上月,无今无古无圆缺。

天无二日月有二,此岂鬼剔神剜出。

我从前月客帝京,月明忽苦虾蟆精。

尔时见天会事发,誓取妖蟆膏寸铁。

不知岩月当此时,上睹月食悲不悲。

我行过此三叹息,此月不食彼月食。

再拜山灵问川后,妖蟆到底受磔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月食为引子,展开了一段对自然现象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诗人俞德邻在甲戌年六月十四日月食发生时,感怀于月之变化,进而联想到人生世事的无常。他将月视为自然界的象征,通过月的圆缺来隐喻人生的起落和命运的不可预知。

诗中提到“昔闻月岩岩上月”,表达了对过去月相变化的回忆,接着指出“无今无古无圆缺”,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永恒变化。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天无二日月有二”的现象,似乎在质疑或探讨宇宙法则中的独特之处,或是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我从前月客帝京”一句,透露出诗人曾身处繁华都市,面对月明却遭遇“忽苦虾蟆精”的困扰,这里的“虾蟆精”可能象征着某种邪恶力量或内心的恐惧。诗人誓言要“取妖蟆膏寸铁”,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斗争精神。

“不知岩月当此时,上睹月食悲不悲”则转向对月岩上月相的直接观察,表达了对月食现象的思考。诗人似乎在询问自己,面对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内心是否感到悲伤或平静。

最后,“我行过此三叹息,此月不食彼月食”强调了诗人对月食现象的多次感慨,以及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月相变化的反思。通过“再拜山灵问川后,妖蟆到底受磔否”这一句,诗人不仅向自然界的神灵表达了敬意,也表达了对邪恶力量最终得到惩罚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食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和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宇宙、道德与邪恶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然法则与人类行为之间复杂互动的反思。

收录诗词(382)

俞德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 籍贯:自号太玉山
  • 生卒年:1232~1293

相关古诗词

仙人岩即事

夕阳隔溪明薜萝,数峰溪畔青嵯峨。

层霄彷佛相荡摩,溪流汹涌通银河。

金支翠旗飐山阿,风传雾乐锵銮鉌。

云封岩窦生灵禾,仙灵蜕久留仙艖。

弈枰丹灶斲月柯,洼尊土缶石臼磨。

苔剜藓刻千岁过,护以鬼物烦撝诃。

溪南溪北夔罔多,鲩鲂鳣鲔蛟鼋鼍。

雷声吭磕涷雨?,仙筇九节扶下坡。

红妆半醉谁娇娥,容颜二八细马驮。

下马避雨吴歈歌,兰麝馥郁飘绮罗。

灵箫学道蠲烦痾,湘浦解佩声瑳瑳。

双成饮罢鸣云和,蓝桥一醉朱颜酡。

扶桑旸谷同碧涡,玄书宝文传岂讹。

浮生百岁如飞梭,当欢不欢奈老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为孟希圣题孛落鹌鹑画扇

下车式怒蛙,为爱蛙有气。

秋风化为鹑,乃复有斗志。丛丛槲叶边,身睨而视。

虽非纪渻鸡,宛类浮图鸷。

因知气苟存,百变终不惴。

斯人倘若斯,似可敌王忾。

云胡万夫特,甘受巾帼遗。

鹑兮尔固微,或者宁不愧。

形式: 古风

吴江夜泊

扁舟渺何之,汹汹吴江水。

走马见新堤,垂虹失旧址。

战艘列旌旗,随风纷旖旎。

须臾暝色至,悲笳数声起。

椎髻黄须儿,臂枪挟弧矢。

篙夫趣登舟,掩篷不敢视。

但闻深夜中,刁斗鸣不已。

及明问前途,山长川瀰瀰。

我生苦漂零,十载行万里。

焉知及兹晨,忧伤泪如洗。

形式: 古风

过钓台

行色苦迢递,人烟渺凄凉。

泊舟值严濑,濯缨感沧浪。

赤符谶龙斗,白水瞻凤翔。

淳风协玄德,客星隐寒芒。

桑溟忽变易,草木犹芬芳。

嗟予遘迍蹇,垂老悲兴亡。

溪湍兀小艇,岚气昏战场。

安得钓台钓,尚友狂奴狂。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