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名为《郡斋同元美赋得河字》。诗中描绘了诗人身处郡斋,面对秋色满目,思绪万千的情景。
首句“孤城高枕日蹉跎”,以“孤城”为背景,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独自一人在高处静观时间流逝的孤独与感慨。接着,“使者乘槎自九河”,通过想象使者乘着木筏穿越九河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遐想和对远方的向往。
“乱后故人京洛少,秋来山色郡斋多。”这两句转折,从对远方的憧憬转为对现实的感慨。战乱之后,故人在京城和洛阳变得稀少,而秋天的山色却在郡斋中显得格外丰富,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名更向风尘起,傲吏还能意气过。”这两句揭示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源自生活的风尘,即使身为傲岸的官吏,也能在诗酒之间保持意气风发。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态度。
最后,“我亦平生难尽醉,开樽无奈子猷何。”诗人感叹自己一生难以完全沉浸于酒醉之中,即便是开怀畅饮,也无法达到像王徽之(字子猷)那样的境界。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状态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也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