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莲.荷花池上为友人记忆往事

曲水娇荷,是向日芳姿,采香曾寓。隔墙漫觑。

怜宋玉无奈,心头长贮。

故拨弦索三条,倩冰丝传语。花暗处。

绢裹秦珠,投伊更无情绪。

闻道薄倖狂生,向鸳鸯社里,铜舆重娶。抛将雁柱。

将往事、竟做一池风絮。

别向念四桥头,觅吹箫佳侣。

真堪怅、锦瑟床边,玉人已去。

形式: 词牌: 双头莲

鉴赏

这首《双头莲》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描绘了荷花池畔的一段深情回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曲水娇荷”,开篇即以“娇荷”二字点出荷花的柔美与娇艳,仿佛在曲水之畔,荷花以其独特的姿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向日芳姿,采香曾寓”,进一步描绘了荷花在阳光下绽放的美丽,以及人们曾经在此采香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诗意。

“隔墙漫觑,怜宋玉无奈,心头长贮”,这里借用了宋玉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深深怜爱之情,即使隔着墙也无法完全欣赏其美,心中的情感只能默默收藏。“故拨弦索三条,倩冰丝传语”,诗人通过弹奏乐器,试图用音乐传达对荷花的思念之情,冰丝在这里象征着传递情感的媒介。

“花暗处。绢裹秦珠,投伊更无情绪”,在花影摇曳的暗处,诗人将秦珠(一种珍贵的宝石)包裹在绢布中,寄予荷花,但荷花似乎对此无动于衷,暗示了情感的单向性与无法回应的遗憾。

“闻道薄倖狂生,向鸳鸯社里,铜舆重娶”,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描述了一位薄情的男子在鸳鸯社中再次娶妻,与荷花池上的情景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抛将雁柱。将往事、竟做一池风絮”,诗人将雁柱(琴弦)抛掷,将往日的记忆比作随风飘散的柳絮,形象地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失落。

“别向念四桥头,觅吹箫佳侣”,诗人想象自己在四桥头寻找能够吹箫的伴侣,希望能与之共度美好时光,但最终发现这一切都只是空想。

“真堪怅、锦瑟床边,玉人已去”,最后,诗人感慨于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如同锦瑟旁的玉人,已经离开,留下的是无尽的惆怅与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感慨,充满了浓郁的古典韵味和深沉的情感色彩。

收录诗词(238)

董以宁(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著有《正谊堂集》和《蓉度词》。其中《蓉度词》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

  • 字:文友
  • 籍贯: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

相关古诗词

喜迁莺.江口有感和章无恤

回肠九折。正我问青天,君歌白雪。

吞吐江潮,低徊画艇,分写吟笺几叶。

护说放怀依旧,不禁伤心畴昔。

望处见,钟陵初造,将军孙策。悲咽。

君不见,吊古留题,拓遍金山壁。

点缀烟涛,横吹芦荻,唤到弓腰初月。

还问千年寒照,曾见几朝兴灭。

停舟处,有残山剩水,不堪评阅。

形式: 词牌: 喜迁莺

登楼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真]韵

书怀寄刘五

世事悠悠未遽央,虚名真意两相忘。

休誇失马曾归塞,未省牵牛解服箱。

四客高风惊楚汉,五君新咏弃山王。

秋来安有渔樵梦,多在箕峰颍水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句(其一)

眼中是面前人。

形式: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