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美好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归隐者所处环境的壮丽与宁静。诗人以“孤尘积翠”开篇,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隐士生活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北走金陵枕江水”,既点明了地理位置,也暗示了隐士远离尘嚣的心境。“山形缭绕如蜿蜒,中有幽人隐居里”两句,生动描绘了山峦环绕、隐居之所的神秘与静谧。
接下来,“芙蓉石室开葱茏,赤日照耀神仙宫”两句,进一步渲染了隐居环境的清幽与神圣,仿佛是人间仙境。“山鸡野鹤自啼舞,长林声散洪涛风”则通过自然界的生灵活动,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与和谐感。最后,“主人归来未头白,卜筑缘山傍川脉”两句,展现了隐士的生活状态,虽年岁已长,但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歌词洗尽沙土痕,野堂愁绝莺花魄”描绘了隐士的音乐与诗歌创作,如同洗涤心灵的沙土,充满了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知君独往岁月长,户庭哀壑流辉光”表达了对隐士孤独而悠长岁月的敬仰之情。“安得驱我置汝傍,东山孤高遥相望”则是诗人渴望能与隐士为邻,共同欣赏东山的孤高与美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