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褒山因老二首(其二)

岛可文章似出家,不将言语落浮誇。

雪中令我思风絮,天上因君合雨花。

一炷飞烟云天矫,数行佳树玉槎牙。

山高殊觉青霄近,扪虱南窗向日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岛屿上的文字如同出家人般淡泊,不使用华丽辞藻夸饰。
在雪景中,你的存在让我想起飘零的柳絮;在天空中,因为有你,仿佛连雨滴都如花绽放。
一缕轻烟在云天间自由舒展,几行优美的树木如美玉般错落有致。
身处高山,感觉接近青天,坐在南窗下享受阳光,心中却在思考着微小之事。

注释

文章:指文字、诗文。
出家:比喻超脱世俗,淡泊宁静。
浮誇:过分的夸饰或炫耀。
风絮:形容轻盈飘逸,如柳絮般。
雨花:形容雨滴如花落下,美丽而短暂。
飞烟:轻盈上升的烟雾。
玉槎牙:形容树木姿态优美,如玉雕般精致。
扪虱:古人常以捉虱子为闲适之举,此处可能象征悠闲思考。
南窗:古代常指书房或居所的南边窗户,寓意清静。
日华:阳光的光辉。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并蕴含哲理的诗作。开篇“岛可文章似出家”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生活状态的向往。“不将言语落浮誇”则是说诗人追求的是一种深刻而不过度装饰的语言艺术。

接下来的“雪中令我思风絮,天上因君合雨花”两句,是在极尽自然美景之能事。雪花纷飞触发了对温暖的思考,而云间之物似乎因为某人的存在而汇聚成雨,化作绚烂的雨中之花,这里体现了一种自然与人情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

“一炷飞烟云天矫,数行佳树玉槎牙”描绘了山间清幽的景象。一炷香燃起,袅袅烟雾仿佛触及高远的云端,而几行优美的树木在阳光下呈现出如玉般洁白的美丽。

“山高殊觉青霄近,扪虱南窗向日华”则是诗人在描绘自己隐居于深山之中的生活情景。高山使得天空似乎更为接近,而诗人在南窗下,轻抚着细小的虫子(扪虱),向着明媚的阳光沉浸在日光的辉煌中。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个人情感的寄托。通过对景物的精心描绘,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和褒山因老二首(其一)

湖上逢师又到家,别来诗句好相誇。

休嗟晚菊今迷草,且喜寒梅欲放花。

丈室香温岩宝坐,将坛风软拥高牙。

相思对雪酬珠玉,不觉茅檐送月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和戴禹功水云馆留题

兵火间关我尔同,相逢聊喜话匆匆。

山长不碍飞云去,江涨应从远水通。

白鹭晚潮初浸脚,雨花遗址正横空。

临风遐想成惆怅,千古兴亡一局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魏定父

十里南溪路,思君一望间。

黄花秋色老,红叶露痕殷。

似说亲朋集,遥知杖屦閒。

徘徊松径晚,踏破紫苔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咏梅示魏吉老

孤芳常恐百花知,桃李纷纷亦强追。

照雪精神应自喜,逼人风味不吾亏。

幽香隐约留衣袂,疏影玲珑鉴砚池。

欲识东君好消息,夜来青鸟宿南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