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濂溪

鳞鳞负郭田,渐次郊原口。

其中得清旷,贵结林泉友。

一溪东南来,潋滟翠波走。

清响动灵粹,寒光生户牖。

峨峨双剑峰,隐隐插牛斗。

疏云互明晦,岚翠相妍丑。

恍疑座中客,即是关中叟。

为歌紫芝曲,更击秦人缶。

窅然忘得丧,形骸与天偶。

君怀康济术,休光动林薮。

得非仁知乐,夙分已天有。

捉鼻固未免,安能混真守。

日暮车马徒,桥横莫回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翻译

鳞鳞负郭田,渐次郊原口。
其中得清旷,贵结林泉友。
一溪东南来,潋滟翠波走。
清响动灵粹,寒光生户牖。
峨峨双剑峰,隐隐插牛斗。
疏云互明晦,岚翠相妍丑。
恍疑座中客,即是关中叟。
为歌紫芝曲,更击秦人缶。
窅然忘得丧,形骸与天偶。
君怀康济术,休光动林薮。
得非仁知乐,夙分已天有。
捉鼻固未免,安能混真守。
日暮车马徒,桥横莫回首。

注释

郭田:城郭附近的农田。
渐次:逐渐。
清旷:清静开阔。
贵结:珍贵结交。
潋滟:水波荡漾。
翠波:碧绿的波浪。
灵粹:清灵纯粹。
户牖:门窗。
峨峨:高峻的样子。
牛斗:星宿名。
疏云:稀疏的云彩。
岚翠:山岚翠色。
恍疑:仿佛怀疑。
关中叟:关中的老者。
紫芝曲:象征高洁的歌曲。
秦人缶:秦国的瓦缶。
窅然:深远的样子。
形骸:身体。
康济术:救世济民之术。
休光:光辉。
仁知乐:仁爱智慧的乐趣。
夙分:前世注定。
捉鼻:比喻世俗之事。
混真守:混淆真实本性。
日暮:傍晚。
车马徒:空荡荡的车马。
桥横:桥横跨。
莫回首:不要回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潘兴嗣的《过濂溪》,描绘了诗人漫步郊野,沿途所见的田园风光和山水景色。首句“鳞鳞负郭田”形象地写出田地依傍城郭的景象,接着“渐次郊原口”暗示了由城市向自然环境的过渡。诗人欣赏到的是一片清旷之地,他珍视与自然之友的亲近,如“贵结林泉友”。

“一溪东南来,潋滟翠波走”描绘了一条溪水从东南方向而来,碧波荡漾,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流水声“清响动灵粹”,窗户映照着“寒光”,显示出环境的宁静与清凉。接下来,诗人以“峨峨双剑峰,隐隐插牛斗”描绘山峰的峻峭和神秘,如同两把插入天空的利剑。

“疏云互明晦,岚翠相妍丑”通过变幻的云雾和斑斓的山色,展现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诗人仿佛与古人对话,“恍疑座中客,即是关中叟”,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的仰慕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为歌紫芝曲,更击秦人缶”,沉浸在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之中,忘却世俗的得失。

最后,诗人赞美对方怀有济世之才,其光芒照亮了山林,暗示对方可能是一位具有仁德智慧的人物。“捉鼻固未免,安能混真守”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坚守本真的追求。然而,面对日暮时分的车马喧嚣,诗人提醒自己“桥横莫回首”,似乎在告别眼前的繁华,暗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过濂溪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隐逸和道德修养的崇尚,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4)

潘兴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逍遥亭

作亭名逍遥,此理诚不虚。

宽于一天下,原宪惟桑枢。

况我卜清旷,风雨庇有馀。

方池容潋滟,小径足萦迂。

花木颇窈窕,松筠亦扶疏。

鸣蛙送鼓吹,好鸟来笙竽。

可琴亦可咏,可饮亦可娱。

盘虽无下箸,宾食亦有鱼。

恢论或申旦,隐几忘移晡。

困来展足眠,醉倒从人扶。

率尔但付畅,因烦而领无。

邺侯三万轴,方朔五车书。

弃置复弃置,任自相贤愚。

无妨吾逍遥,此乐诚何如。

形式: 古风

句(其一)

丰狱剑飞云气尽,吴州仙去敢言轻。

形式:

句(其三)

拟将十幅绡,绘出云堂景。

形式: 押[梗]韵

句(其二)

窥鱼白鸟明残照,抱石幽云点半青。

形式: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