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彭毓敬

临清小邑俯河滨,学馆萧条迥绝尘。

谈道胜为百里宰,开筵常接两京人。

风霜跋涉愁堪老,乡里交游意独亲。

但有声华光帝命,相逢不恨别离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此诗《送彭毓敬》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描绘了一位贤能官员彭毓敬临清小邑任职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彭毓敬在官场与乡里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帝命的忠诚。

首句“临清小邑俯河滨”,描绘了彭毓敬任职之地的地理位置,位于临清这样一个小城,俯瞰着河边,环境清幽,远离尘嚣。接着,“学馆萧条迥绝尘”进一步强调了此处的宁静与学术氛围的稀薄,暗示彭毓敬在此地的特殊角色和影响。

“谈道胜为百里宰”一句,赞扬了彭毓敬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官员,更是一位善于传播道义之人,他的言行举止对百里之内的百姓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开筵常接两京人”则说明彭毓敬不仅关注本地事务,还经常接待来自京城乃至更远地方的宾客,展现了他广结善缘、视野开阔的一面。

“风霜跋涉愁堪老”表达了彭毓敬在仕途上的艰辛与挑战,无论是风吹日晒还是长途跋涉,都可能让他感到疲惫与忧虑,但这些困难并未动摇他的意志。“乡里交游意独亲”则强调了彭毓敬对乡里之情的独特珍视,即使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也始终不忘与乡亲们的深厚情谊。

最后,“但有声华光帝命,相逢不恨别离频”总结了彭毓敬的形象与精神。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品德照亮了帝命,即使与人相逢时难免会有别离,但他并不因此而遗憾,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正符合帝命的期望,且对社会有所贡献。这句诗既是对彭毓敬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其无私奉献精神的颂扬。

收录诗词(2068)

杨士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代大臣、学者,名寓,以字行,谥文贞,汉族。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字:士奇
  • 号:东里
  • 籍贯: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
  • 生卒年:1366~1444

相关古诗词

送龙公常之建宁驿丞

咸淳进士衡州佐,异代风流见远孙。

谒选三年依北阙,承恩二月发南辕。

官程僻远稀迎客,廨宇清幽不闭门。

碧水丹山足閒暇,频收书册玩微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早入夭寿山候陪祭长陵(其一)

尘起山中失路蹊,肩舆扶过石桥西。

夜深风露寒仍浅,月转星河影渐低。

傍涧几人同驻马,隔林何处屡闻鸡。

东方立待曈昽曙,紫殿前头望不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早入夭寿山候陪祭长陵(其二)

万里苍梧去不还,宫车千古閟桥山。

日华閒映芙蓉殿,云气深连虎豹关。

扶病此时瞻玉几,伤心何处望龙颜。

遗臣泣尽馀年泪,天上乌号不可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送袁止安太常受诰后还馀干(其一)

清庙沈沈接泰坛,十年斋洁领祠官。

奏章屡上红云殿,赐服曾无白玉冠。

常有道心如镜净,由来公署带冰寒。

新承天上丝纶宠,归及番昜父老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