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尘起山中失路蹊,肩舆扶过石桥西。
夜深风露寒仍浅,月转星河影渐低。
傍涧几人同驻马,隔林何处屡闻鸡。
东方立待曈昽曙,紫殿前头望不迷。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进入夭寿山,陪同祭祀长陵时所见的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首句“尘起山中失路蹊”,以尘土飞扬暗示山中环境的幽静与行进的艰难,同时也隐含着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接着,“肩舆扶过石桥西”一句,通过乘坐轿子过桥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山行的险峻与旅途的劳顿。
“夜深风露寒仍浅,月转星河影渐低”两句,将时间推进至夜晚,通过描述夜深时分的清冷与星辰的流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沉醉与感慨。
“傍涧几人同驻马,隔林何处屡闻鸡”则展现了山中的人声与动听的鸡鸣,既有同伴同行的温馨,也有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画面。
最后,“东方立待曈昽曙,紫殿前头望不迷”表达了诗人等待日出的耐心与期待,以及在紫殿前眺望时的清晰视野,象征着光明的到来与内心的豁然开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感悟,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与期待,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追求。
不详
明代大臣、学者,名寓,以字行,谥文贞,汉族。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万里苍梧去不还,宫车千古閟桥山。
日华閒映芙蓉殿,云气深连虎豹关。
扶病此时瞻玉几,伤心何处望龙颜。
遗臣泣尽馀年泪,天上乌号不可攀。
清庙沈沈接泰坛,十年斋洁领祠官。
奏章屡上红云殿,赐服曾无白玉冠。
常有道心如镜净,由来公署带冰寒。
新承天上丝纶宠,归及番昜父老看。
一鹤南飞自玉京,江东人识步虚声。
色分玉井芙蓉秀,气挹金茎沆瀣清。
道术不须丹液法,仙家元住白云城。
还携龙虎山中侣,共向蓬莱顶上行。
萧散浮云流水踪,少年湖海与君同。
岂知黄鹤楼前别,又向苍龙阙下逢。
圭组有时还暇逸,琴书随意共从容。
无应俱傍西江住,独自蒲帆趁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