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二月忽将半,一春能几时。
寒随鸿雁别,雨赴杏花期。
江水碧于酒,山云白似炊。
登楼思无限,孤客在天涯。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细腻变化与诗人独处异乡的感慨。首句“二月忽将半,一春能几时”以时间的流转暗示春天的短暂,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接着,“寒随鸿雁别,雨赴杏花期”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季节更替的景象,鸿雁南飞象征着寒冷的离去,而春雨的到来预示着杏花盛开的时节即将来临,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江水碧于酒,山云白似炊”两句则通过对比和比喻,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美景。碧绿的江水仿佛是美酒,清澈而诱人;山间飘动的白云如同炊烟,轻盈而缥缈,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蕴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最后,“登楼思无限,孤客在天涯”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思念之情。登高远望,思绪万千,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深深的乡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巧妙抒发,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春日画卷,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的深切感悟。
不详
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怒雹时闻落,惊雷夜转多。
摧花亦太甚,裂树欲如何。
幸不关调燮,犹应废啸歌。
明朝好风日,一舸弄春波。
被褐南州客,依先北府居。
起辞从事辟,归读古人书。
暮雨江云湿,春风汴柳疏。
他年有来雁,毋惜问何如。
中秋淮浦夜,谁共好怀开。
看月坐复坐,可人来不来。
独谣惭短思,多病负深杯。
想见芜城路,吹箫拥醉回。
江南何处景,一幅淡含晖。
草木半黄落,楼台深翠微。
桥连秋水渡,船与暮云归。
我亦渔樵客,怅然思拂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