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程伯禹尚书三首(其二)

璧水三千士,文闱第一人。

煌煌持紫橐,亹亹逼鸿钧。

得郡还辞剧,居家更乞身。

期颐如可料,愁绝上元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三千名士聚集在碧水边,他是文坛的第一人。
他光彩照人,手握紫色官袋,才华出众仿佛逼近天神。
得到郡守职位后,他还要辞去繁重职务,回到家中更是请求隐退。
如果寿命可以预知,他在元宵佳节时恐怕会充满忧愁。

注释

璧水:形容清澈的水面,可能象征人才汇集的地方。
士:指读书人或有才之人。
文闱:科举考试中的文学考场。
煌煌:光明灿烂,形容人的威仪或成就。
紫橐:古代官员出行时携带的紫色袋子,象征权力和财富。
鸿钧:古代神话中天帝的名字,这里比喻至高无上的地位。
郡:古代行政区划,郡守是地方长官。
剧:繁重,艰巨。
乞身:请求辞职,古代官员自谦的说法。
期颐:一百岁,古称长寿。
上元春: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为悼念程伯禹尚书所作的挽诗第二首。诗中表达了对程伯禹的极高赞誉和对其晚年生活的感慨。

"璧水三千士",以"璧水"象征人才众多,三千士皆不及程伯禹的才华出众,他被誉为文苑中的佼佼者。“文闱第一人”进一步强调了他在科举考试中的杰出成就,无人能及。

"煌煌持紫橐","煌煌"形容其地位显赫,"紫橐"指古代官员的印绶,这里表示程伯禹官位崇高。"亹亹逼鸿钧","亹亹"形容其才思敏捷,"鸿钧"喻指天地间的大任,这句赞美他的智慧和能力接近于肩负重任的天命人物。

"得郡还辞剧",表明程伯禹即使在得到重要职位后,仍然选择辞去繁重职务,显示出他的淡泊名利。"居家更乞身",进一步描绘他退隐家居,主动请求辞官,体现出高尚的品格。

最后两句"期颐如可料,愁绝上元春","期颐"指百岁高龄,诗人假设如果程伯禹的寿命可以预知,那么他在上元节(元宵节)这样的春天,因失去这位英才而倍感悲痛。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了对故人的敬仰与哀思。

收录诗词(614)

曾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茶山居士。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 字:吉甫
  • 籍贯: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
  • 生卒年:1085--1166

相关古诗词

挽程伯禹尚书三首(其一)

诚明犹博学,直谅更多闻。

休父中兴杰,宣王上圣君。

精忠自金石,感会合风云。

不谓生刍奠,今来下马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挽韩子苍待制

佩声曾到凤凰池,不尽胸中五色丝。

三黜本因元祐学,一飞合在中兴时。

忽惊地下修文去,太息门边问字谁。

犹想泉台有新作,郊原小雨欲催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效诸生作雪中探梅

野梅消息近,踏冷访林端。

东阁尊空满,南枝雪半残。

疏条未禁笑,真态欲欺寒。

后夜花应好,仍勤束火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晁园

晁氏芳菲圃,因依渌水浔。

峰峦春著色,桃李昼成阴。

可惜花狼籍,仍遭雨滞淫。

饶阳供客眼,只有此园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