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一)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形式: 古风

翻译

野雁见到人时,还未飞起就改变了姿态。
您从哪里观察,能捕捉到这种无人打扰的景象?
这或许就像枯木的模样,人与鸟都自由自在。
北风吹动着干枯的芦苇,细微的雪花闪烁着落下。
阴暗的云水显得昏暗,明亮的沙砾在雪中破碎。
猎人惆怅,他向往的是什么,一箭就能将目标投向江海般辽阔。

注释

野雁:野生的大雁。
未起:还未起飞。
改:改变。
何处:哪里。
得:获取。
无人态:无人打扰的状态。
无乃:恐怕是。
槁木形:枯木般的形态。
人禽:人和鸟。
振:吹动。
枯苇:干枯的芦苇。
微雪:细微的雪花。
惨澹:阴暗。
晶荧:闪烁。
沙砾:沙子。
弋人:猎人。
怅:惆怅。
渺:辽阔。
江海:江河大海。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寒冷季节中野雁栖息情景的诗歌,通过对比和反衬,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与孤独境界的向往。首句“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写出了野雁在遇到人类时,会本能地改变自己的行动线路,显示出一种警觉与自我保护的本能。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欣赏。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则是诗人向读者发问,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如何能够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人打扰的状态。这里的“无人态”不仅仅指外界的安静,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内心世界的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通过对比槁木(枯死的树木)与野雁的情状,强调了自然界中生物各司其职、和谐共存的主题。这种对立统一的描写,不仅美化了景物,也映射出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则是通过强烈的北风与纷飞的细小雪花,营造出一种萧瑟、寒冷的氛围。这里的“枯苇”和“微雪”,都是冬日景象中的典型元素,也凸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极致之美的描绘能力。

最后,“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通过对云、水、沙砾等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广阔无垠天地间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深刻感悟,以及面对浩瀚江海时所产生的情感波动。弋人(捕鱼的人)之慕,是一种对自由生灵的向往和同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远离尘世、追求精神自在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与孤独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其二)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

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形式: 古风

蔡景繁官舍小阁

使君不独东南美,典型尚记先君子。

戏嘲王叟短辕车,肯为徐郎书纸尾。

三年弭节江湖上,千首放怀风月里。

手开西阁坐虚明,目净东溪照清泚。

素琴浊酒容一榻,落霞孤鹜供千里。

大舫何时系门柳,小诗屡欲书窗纸。

文昌新构满鹓鸾,都邑正喧收杞梓。

相逢一醉岂有命,南来寂寞君归矣。

形式: 古风

和王斿二首(其一)

异时长怪谪仙人,舌有风雷笔有神。

闻道骑鲸游汗漫,忆尝扪虱话悲辛。

气吞馀子无全目,诗到诸郎尚绝伦。

白发故交空掩卷,泪河东注问苍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王斿二首(其二)

袅袅春风送度关,娟娟霜月照生还。

迟留岁暮江淮上,来往君家伯仲间。

未厌冰滩吼新洛,且看松雪媚南山。

野梅官柳何时动,飞盖长桥待子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