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帖赞

庆云绚彩,河汉萦之。列星垂天,日月明之。

先民授能,维圣成之。英英后先,畴其胜之。

有晋大令,父而兄之。一门擅奇,世共称之。

小楷之传,抑更精之。芝灵葩奇,杳莫名之。

赐书官奴,既准绳之。洛神出蓝,而复青之。

阅几何年,劫火经之。鬼神护持,莫凭凌之。

煌煌炎图,帝中兴之。严除清厢,又南荣之。

翰权墨衡,千古程之。神览睿藻,二难并之。

一真既藏,大训形之。流秘下方,万目惊之。

或轶或传,式经营之。十阅岁华,迄克膺之。

竭橐以酬,尚或矜之。恍然旧观,缄且縢之。

有炜庙瑟,天球鸣之。鄙俚混淆,敢曰声之。

金籥玉笺,谨毖扃之。咨尔子孙,思供承之。

形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岳珂对中国书法大师王献之《洛神赋》墨宝的赞美。诗人首先描绘了洛神赋的非凡光彩,如同庆云和河汉环绕,星辰日月为之增辉。他称赞王献之的先祖传授技艺,圣人成就了他的才华。接着,诗人高度评价王献之的书法技艺,尤其是小楷的精湛,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灵芝般的奇妙难以言喻。他将王献之的书法与洛神的美丽相提并论,赞誉其超越前人。

诗中提到洛神赋历经劫火,但神灵守护,不被损害,象征着艺术的永恒。随后,诗人赞扬王献之对书法的严谨态度和深远影响,他的作品成为后世的标准。他还强调了作品的神秘性和重要性,将其视为珍贵的遗产,需要子孙后代珍视传承。

最后,诗人以庙堂乐器的响亮和谨慎封闭的金籥玉笺,再次强调作品的神圣和保护,希望子孙后代能牢记其价值,恭敬地承继和发扬。整首诗充满了对王献之艺术成就的敬仰和对后世责任的期许。

收录诗词(770)

岳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文学家。晚号倦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 字:肃之
  • 号:亦斋
  • 籍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
  • 生卒年:公元1183~公元1243

相关古诗词

王廙问安王秋二帖赞

摹法之精,必验以真。我见枣刻,已同似人。

启以楷书,告以章草。情敬之分,于此焉考。

形式:

司马文正公集序帖赞

道本于身,真积乃全。贯以一诚,虽人实天。

元祐之初,帝赉良弼。匪康其躬,为民而出。

龙起于洛,云兴于嵩。有泽其膏,四海之丰。

方其未骧,一念下土。九关虽扃,编此守虎。

及其既用,草偃维风。群贤鳞差,滃然而从。

天以诚开,民以诚格。混融流通,何索何获。

有崇南山,太平之基。岩岩具瞻,维公宜之。

平生不欺,涵泳浃洽。心画之作,为天下法。

取人以直,持己以谦。岂徒幅笺,二德之兼。

荣光属天,公书在椟。有德有言,温其如玉。

形式:

布袋和尚颂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形式: 四言诗 押[队]韵

光宗皇帝待月诗御书赞

疏篁阴阴,长松矫矫。苔静云閒,山清月皎。

乐以心会,兴因天随。以诗观诗,是谓管窥。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