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自古皆亡命,英雄岂异人。

龙蟠忧有气,虎变患无身。

孺子虽神智,圯桥且隐沦。

箧中兵法在,端可灭强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咏史》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表达了对英雄与命运、机遇与才能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自古皆亡命”,开篇即点出历史上的英雄往往并非生于高贵,而是从平凡中崛起,暗示了英雄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个人的努力与机遇的结合。接着,“英雄岂异人”一句,强调英雄与常人并无本质区别,只是他们能够把握机会,发挥潜能,最终成就非凡。

“龙蟠忧有气,虎变患无身。”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英雄比作潜藏力量的龙和等待时机的虎,形象地描绘了英雄在未显赫之前内心的忧虑与期待,以及他们对于机遇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不同于常人的内在力量和勇气。

“孺子虽神智,圯桥且隐沦。”这里引用了张良圯桥授书的典故,说明即便是聪明如孺子,也需要遇到合适的导师或机遇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不仅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也突出了机遇与指导在个人成长中的关键作用。

最后,“箧中兵法在,端可灭强秦。”这句话直接引用了历史上的事实——张良在圯桥得到兵书后,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成功击败了强大的秦朝。通过这一典故,诗人表达了英雄之所以能改变历史,是因为他们拥有智慧和策略,能够利用手中的资源和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综上所述,《咏史》一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探讨了英雄与命运、机遇、才能之间的复杂关系,既赞美了英雄的不凡之处,也强调了个人努力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寓居江乡有作

扶床多稚子,敦杖有慈亲。

甘苦同黄菊,浮沉在白蘋。

未归华夏国,犹是乱离人。

松树能霜雪,天寒苍翠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赠水岩砚与韬荒

一片九渊质,摩娑真气蒸。

端方山岳立,温润水云凝。

洗涤防儿女,提携得友朋。

赠君归著作,世世宝相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移家返沙亭赋赠家泰士兄(其一)

亲年若流水,喜惧两交心。

身许须他日,家移且旧林。

君能衣彩笔,我亦食瑶琴。

一自为高节,穷秋共至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移家返沙亭赋赠家泰士兄(其二)

二月沙亭好,家家有蜀茶。

閒持一尊酒,遍赏四邻花。

哀怨伤天性,沉酣答岁华。

贤兄见春草,丽句辄相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