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二)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

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

石獭衔鱼白,汀茅浸浪黄。

等闲千万里,道在亦无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芦苇丛中隐藏着深色花朵,渔夫唱起悠长的歌谣。
尽管心中怀念远方的越地,但船帆的姿态却像漂浮在湘江之上。
石头水獭叼着洁白的鱼儿,岸边的茅草被浪花浸染成黄色。
即使路途遥远,道路漫长,但心灵的道路自在,也无需担忧。

注释

芦苇:高大密集的水生植物。
深花:隐藏在芦苇深处的花朵。
渔歌:渔民唱的歌。
长:悠长。
人心:人的内心情感。
越:古代的越国。
帆态:船帆的状态。
浮湘:比喻湘江上的船只。
石獭:水中的哺乳动物,类似水獭。
衔鱼:叼着鱼。
白:颜色描述,白色。
汀茅:水边的茅草。
等闲:轻易,随便。
千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道在:道路存在。
无妨:没有妨碍,不用担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入匡山船行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述和深远的情感寄托,展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这里的芦苇丛中,渔人悠扬的歌声在秋日的空气中回荡,给人以静谧而悠远之感。诗人通过这种景象,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尽管人们的心灵可能还牵挂着遥远的地方,但船上的帆蓬却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落叶,自由自在,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由行走的向往。

“石獭衔鱼白,汀茅浸浪黄。”诗中的石獭(一种类似于海狸的动物)衔着白色的鱼儿,而岸边的水草则被波涛所湿,呈现出一片金黄,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增添了诗歌的情趣。

“等闲千万里,道在亦无妨。”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态,即使是距离遥远至数千里,也丝毫不觉得困扰,因为内心的平和与自在已经超越了外界的束缚。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摹,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与超脱的追求,以及面对远离故土时那种淡然的心境。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三)

岛上离家化,茅茨竹户开。

黄桑双鹊喜,白日有谁来。

担浪浇秋芋,缘滩取净苔。

回头深自愧,旧业本蒿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四)

匡阜层层翠,修江叠叠波。

从来未曾到,此去复如何。

水庙寒鸦集,沙村夕照多。

谁如垂钓者,孤坐鬓皤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五)

晚泊苍茫浦,风微浪亦粗。

估喧如亥合,樯密似林枯。

地峻湖无□,潮寒蚌有珠。

东西无定所,何用问前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六)

岛香思贾岛,江碧忆清江。

囊橐谁相似,馋慵世少双。

鼍惊入窟月,烧到系船桩。

谩有归乡梦,前头是楚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