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五)

晚泊苍茫浦,风微浪亦粗。

估喧如亥合,樯密似林枯。

地峻湖无□,潮寒蚌有珠。

东西无定所,何用问前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夜晚停船在苍茫的水边,微风起时波浪也显得粗犷。
市场上的喧闹声如同深夜聚会,密集的船桅像枯木林立。
湖岸陡峭,湖面平静无波,潮水寒冷,蚌中藏着珍珠。
东西方向没有固定的去处,何必再询问未来的路在哪里。

注释

晚泊:夜晚停船。
苍茫浦:广阔的水边。
估喧:市场的喧闹声。
亥合:比喻深夜聚会的嘈杂。
樯密:船桅密集。
似林枯:像枯木林立。
湖无□:湖面平静无波。
蚌有珠:蚌壳中藏有珍珠。
东西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方向。
何用问前途:何必再问未来的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人心魄的江湖晚景。诗人在苍茫的浦口停泊,夜风轻拂,波涛亦随之变得粗犷,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估喧如亥合,可能是指夜深时分的声音交织,如同群鸟能言的和声;樯密似林枯,则形象地描绘了船桨排列紧密,如同枯木一般,显示出一种肃穆而又坚定的氛围。

接着,诗人写到“地峻湖无□”,这里的“□”可能是指某种物体或景象,但由于字迹模糊不清,我们无法确知其具体所指。不过,这里可以理解为在高峻的地势下,湖面呈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状态。紧接着,“潮寒蚌有珠”则是说尽管潮水寒冷,但却孕育着珍贵的珠宝——蚌壳中的珍珠。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蕴含了对生命中美好事物不为外界干扰而默默成长的赞美。

最后两句“东西无定所,何用问前途”表达了一种超然世外、放眼未来的心态。诗人似乎在说,无论身处何方,都是漂泊无定的状态,又何须过分询问前路如何?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一种从容与释然,是对生命旅途中不可预知性的一种体认。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画面描绘能力,更透露出一种超脱俗世、自在飞翔的情怀。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六)

岛香思贾岛,江碧忆清江。

囊橐谁相似,馋慵世少双。

鼍惊入窟月,烧到系船桩。

谩有归乡梦,前头是楚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江]韵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七)

南北虽无适,东西亦似萍。

霞根生石片,象迹坏沙汀。

莽莽蒹葭赤,微微蜃蛤腥。

因思范蠡辈,未免亦飘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八)

晓色千樯去,长江八月时。

雨淙山骨出,槔擉岸形卑。

野水畬田黑,荒汀独鸟痴。

如今是清世,谁道出山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秋末长兴寺作

荒寺古江滨,莓苔地绝尘。

长廊飞乱叶,寒雨更无人。

栗不和皱落,僧多到骨贫。

行行行未得,孤坐更谁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