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邹忠倚的《英溪》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乡村生活的宁静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景象。
首联“野老生涯足自宽,坐来秋草日凋残”,开篇即点出诗的主题——乡村老人的生活状态。虽是简朴,却自得其乐。秋天的草木凋零,日光渐短,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但这种哀愁中又蕴含着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活满足的感慨。
颔联“雨中落果童先觉,灯下鸣螀妇起叹”,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日常细节。孩童在雨中发现掉落的果实,充满了好奇与喜悦;而夜晚,虫鸣声声,唤起了妇女的思绪,或许是对生活的感慨,或是对未来的忧虑。这一联通过儿童与成人的不同反应,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颈联“涧水恰供粳稻熟,松风偏与缚茅寒”,则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山涧中的流水恰到好处地滋养了成熟的稻谷,而松林间的微风,似乎也带有一丝寒意,与农舍的温暖形成对比。这一联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暗示了农事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尾联“蘧庐信宿犹余事,得句频来石上刊”,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蘧庐,即临时的居所,象征着生活的短暂与无常。诗人认为,即使生活如过客般短暂,也要珍惜每一刻,寻找灵感,留下美好的回忆。通过在石头上刻下诗句,诗人将这份对生活的感悟与自然美景的赞美,永久地保存下来。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自然景色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