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九夜大风不寐作

狂风如雷不肯停,中有无数寒号声。

又疑控弦万骑下,欲曙不曙甘长醒。

去年今日泛舟处,立冬未届昨已冰。

大钧失柄五纪舛,不怪四气相侵陵。

何辜道旁冻死骨,谁实阶厉天无刑。

神州累棋更幅裂,熙熙贺厦宁异情?

馀生皈佛恋桑下,敢望身及黄河清?

团城松栝日相见,输汝历历金元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九月二十九夜大风不寐作》由晚清诗人陈宝琛创作,以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大风之夜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

首句“狂风如雷不肯停”开篇即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形象,勾勒出大风肆虐的场景,仿佛狂风在怒吼,如同雷鸣一般,无法停止。接着“中有无数寒号声”,进一步渲染了风中凄凉的氛围,寒号鸟的哀鸣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寒冷与孤独。

“又疑控弦万骑下,欲曙不曙甘长醒。”这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大风比作万骑的控弦之声,暗示了风势之猛,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黎明前黑暗的无奈与坚持,即使知道曙光即将来临,也愿意在黑暗中长久地清醒,不愿沉入梦乡逃避现实。

“去年今日泛舟处,立冬未届昨已冰。”通过对比去年与今年的同一时间点的不同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无情变化,立冬尚未到来,却已见河面结冰,暗示了气候的异常与环境的恶化。

“大钧失柄五纪舛,不怪四气相侵陵。”诗人感叹自然秩序的混乱,认为这并非怪事,因为自然界本身就在不断变化之中,四季更替本是自然规律,但如今却出现了异常现象。

“何辜道旁冻死骨,谁实阶厉天无刑。”这一句直指社会问题,表达了对无辜生命的同情与对不公的谴责,指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还有因贫穷、饥饿而冻死的人,这是天理不容的现象。

“神州累棋更幅裂,熙熙贺厦宁异情?”诗人忧虑国家的分裂与动荡,虽然人们在庆祝大厦的稳固,但内心却感到不同寻常的不安与恐惧。

“馀生皈佛恋桑下,敢望身及黄河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悲观与对宗教的寄托,即使在余生中皈依佛教,也难以期待黄河水变得清澈,象征着对社会变革与和平的渴望。

“团城松栝日相见,输汝历历金元明。”最后两句以团城的松树和栝树作为见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历史的教训能被铭记,未来能够更加光明。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描绘大风之夜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忧虑,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880)

陈宝琛(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得仲勉书寄答其意

万里生还已岁除,刳肝犹拟献辰居。

坐看沉陆吾真愧,痴想回天汝亦疏。

相见幸留垂秃发,得归共理旧藏书。

举家总食先臣泽,薄薄田园是俸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赠几道

终贾才气邹枚文,海西始归先识君。

苦将痛哭聒里耳,阎阖荡荡谁能闻?

至今追话辄自哂,嫠纬依然周已陨。

万言及上皇帝书,老尚卖文寄悲闵。

江楼剪灯梨与楂,望衡还往一钓艖。

廿年骥子亦千里,相对能勿双鬓华?

世风贵少例侮老,漫拥炉雪听宫鸦。

著书五车竟何有,尧桀是非付杯酒。

自循漠腊数躔离,且闰唐年介耆耇。

故乡橘熟红满林,霜中犹是平生心。

君如作亭颜楚颂,会约沈郑归联吟。

形式: 古风

次韵和步溪

今愁古忧身并担,情丝缠缚成老蚕。

跫然闻音慰衰暮,失喜对雪同城南。

别来侘傺已逾艾,元发虽秃骄霜毵。

我当晨兴子不睡,梦寤震壁方雄谈。

昨游郊坛阅书肆,夙嗜未餍谟觞探。

贾胡捆载此残剩,文物散佚繄谁惭?

西山向人不改色,松栝冬秀龙蛰潭。

往时避热每信宿,九九今正寒及三。

君能度腊值休假,贾勇前导吾犹堪。

夜中顾共阿戎语,文种垂绝常悲含。

卅年兄弟子犹子,染素肯使迷朱蓝?

人生得丧视所宝,万一用世功勿贪。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叠担韵答畏庐

百年形役劳般担,丰此啬彼犹原蚕。

自非培风有厚力,北徙安可兼图南?

与君生长山水窟,霜发乃共尘中毵。

弈棋转烛送身世,剩作遗事开天谈。

君师与我故庄惠,石厂留墨同扪探。

年来丘壑亦遂废,辱为点笔滋吾惭。

故山人梦怪惨澹,矧更闻雁哀江潭。

君雄于文老益壮,万言但见唾地三。

丹青馀事且自课,坐待取醉朝朝堪。

昨诗惠我一再至,卜宅顾拟从罗含。

无涯世患漫蒿目,去住展转春波蓝。

读书博塞等伤性,多文虽富君勿贪。

形式: 古风 押[覃]韵